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BIM建筑|来看看这片传统村是若何展现他们的农耕文化 — 平田农耕馆

免费的Ai上线啦!
BIM建筑网自主研发,你想要Ai功能都在这里!
Ai·提升效率 技术答疑

项目描述来自建筑师。2014年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的四都乡平田村,距松阳县城15公里,东北与武义县竹客村接壤,村庄海拔610米。平田村三面环山,严格按照风水进行规划布局,东面背靠鸡毛山,北面天台尖,南面杨梅花山,具有多处传统风貌的古道水系,地貌遗址以及成群古树。村落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的罗德胤老师的团队主持。

功能

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属于平田村的老村肌理的一部分,位于村口,北侧就是村祠堂,南侧是同时在改造设计的四合院餐厅,往村里走还有一片民宿;由于年久失修,这片小体量房屋破损严重,对村口处的村庄形象影响较大,另外本身虽然不是历史文化建筑,但是所处位置对于传统村落的整体村庄形态以及村里的公共活动区域都有重要作用。

我们和罗老师讨论后,建议将这片小体量民居的改造加入村落规划,作为公共文化区,展示平田村的农耕文化,并作为平田的手工竹艺等的作坊,既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又可以支撑村里民宿开发作为文化配套,兼具文化交流功能。而且,传统村落里除了保存较好的建筑外,如果这种品质最差的小房屋也可以通过改造获得新功能,对于村落的整体保护也具有实践探讨价值。

空间

平田整个村落都是沿着山势而建,定义为公共文化区的这片建筑也不例外,顺着村口上来的楼梯分为前后两排三层,第一排的二层和第二排的一层在同一等高线,这也成为我们设计的基本水平面,即公共活动平面,而第一排的一层保留地下室属性的陈列,第二排的二层则是抬起的私密居住。设计先从空间格局调整开始,结合现有建筑机理和新的功能,两栋建筑都保留了原有的表皮肌理,不破坏村庄的原有形态,但又以除移部分隔墙和楼板的手法,将建筑内部打开,形成流畅的公共活动流线。

农耕展厅是由南北两栋侧向相邻的农舍和拐角的猪舍构成,设计将原有建筑之间的墙体和入口处一个柱跨的楼板打通,构成连贯起伏的线性空间,比(BIM)如入口通高空间和半室外花园;二层局部置换线性天窗引入大量天光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动展厅,本身也是传统民居的建造文化展示。设计最初按照通常做法考虑了室内楼梯,后来在和当地使用者讨论后决定取消室内楼梯,不仅因为两层的展示内容有较大区别,更可以借助村里贯通的室外阶梯巷道,将建筑内部的流线延伸到第二排的手工作坊和南侧的四合院餐厅,进一步将公共功能延伸到村庄里。

手工作坊原本是两兄弟各自的住宅,各在南北侧有一个附属生产储藏用房,中间有一条封堵住的不到半米宽的巷道成为消极空间。设计在一层打通了两个空间作为完整的手工作坊,设计利用天窗代替原本两房屋间废弃的小巷将两个空间连接起来,在一楼创造出开放空间,村里的传统手工艺者将在这里进行生产劳作交流,形成村落社区活动中心。二楼成为两间私密独立的居住房间,表达两栋建筑原有的独立性同时保持良好隔音;这两个房间功能灵活,既可以作为驻村艺术家或民宿居住经营又可以开放作为公共图书室。两侧的附属的生产用房则被改造成了北侧小茶室和南侧楼梯花园,为两栋主体建筑提供交通与丰富的空间感受。天井两侧的房间隔墙,利用一层楼板的结构加固出挑做成房间的书架体系,房间外的墙面做法暗示内部结构的尺度。

夯土墙

这片建筑虽然建设时间较长,主体夯土墙质量尚可,有部分一层的墙体出现倾斜,当地的施工队可以通过人工“推拉”方式纠正:在外倾的那侧以木头顶住支撑防止倾斜恶化,另一侧则用拉索,两侧需要工人同时施力,一侧推一侧拉,可以让倾斜的夯土墙慢慢的恢复正常。整体检测下来,有部分墙体出现开裂情况,那么可以用黄泥拌10公分长的草筋(类似钢筋)效果填补修复。常年居住的夯土墙也需要定期用草筋泥修复裂缝巩固。当地夯土墙的外墙机理粗粝有质感,本身也体现乡村建造美学,不需要过分涂抹外立面。施工队一开始就以常规做法把所有墙体都抹上一层黄泥,在我们的抗议之下用水压冲洗掉面层,恢复原有的大面夯土墙机理。由此可见原有的墙体夯土粘接度还是不错的。

木结构

和外墙相比,内部的木结构腐蚀破损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请当地有经验的工匠,仔细评估现存房屋结构后,决定更换农耕馆的南侧半截空间的木结构,以及手工作坊的所有梁柱结构。传统民居的夯土墙体本身仅做围护体系,主要受力以依赖于内部的木构系统。更换木结构需要将现有的屋顶瓦面梁柱楼板全部拆除,仅仅保留外墙围护。民居的榫卯结构也使构建的更换和组装颇为高效。这种小规模村宅,木匠在祠堂里加工构件(根据人手配备大约几周作业时间),再挑选适当的日子运回村宅里平铺地面组装并立起搭建,基本当天可以完成。村民们一起协力吆喝着将结构立起的场面颇为壮观,也是村里的一个大事了。我们坚持新换的木结构保持本色,并不刻意刷旧;农耕馆的原有结构经过打磨清理后,和新结构不至于产生过大的色差,但是仍然可以辨识新旧,这种空间里的并置也是老房子改造生长机理真实的反映,体现时间的刻度。手工作坊因为需要在二层增减两间住房并植入卫生间,新的木结构使用了较大的木料,这也是这种传统木结构的灵活性之一,局部功能的改进产生的较大受力需求还是可以局部置换木料灵活调整的。

屋面

木结构完成后就得尽快做屋顶了,而且要赶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才不影响后续的施工。相比起村里的传统做法,我们在需要防水的房间上面增加了屋顶防水做法:木结构上增加木板铺面,按照常规铺设防水卷材做屋顶防水,然后再铺瓦。原来设计的屋面保温,和当地工匠讨论后决定放弃,一是扣瓦加上屋面木板层已经提高了保温性能,另外保温材料会吸收瓦缝漏下的雨水,日积月累,大大增加屋面负荷,对结构造成隐患。屋顶的瓦片基本保留了旧瓦,又增补了一部分新瓦,这样新旧交替的瓦面屋顶,村里处处可见家家都有,村民都是在农闲时期或雨季来临前上房顶检修替换坏瓦。

地面

农耕馆的一层墙面的还保留着护坡加固功能的毛石墙,地面则采用当地传统的毛石铺地,形成一个空间整体,保留并强化一层的原有的地下室和储存功能,作为农耕器具的展示,也是提示原有一层作为地下室的储藏的属性;手工作坊的一层地面则用红灰砖混铺,暗示这里将植入新的公共功能——通常村里的室外公共区于会采用砖块铺地。村里的房子通常都是两层的建筑,村民一般都居住在一层,二层作为生产和储藏功能,由于不干扰日常生活所以楼板都是单层木板;改造需要调整功能,另外也提升使用品质,则设计了双层的木楼板,起到隔音减震的作用;双层楼板的侧面封板稍微后退,交代结构搭接的形式。二楼的卫生间采用整体钢片防水抬高地面横向走管,利用夯土墙50-60公分的厚度可以埋入墙体隐藏。

开窗

传统的夯土墙房屋室内光线品质较低。为了避免墙面大幅开窗造成对村落立面协调性的破坏,外墙不做大面开窗,通过(BIM学习)屋顶不同尺度的顶光将光线引入到室内的不同高度,增加亮暗层次。农耕馆二层展览采用线性的顶光创造明亮的展览空间,和一层的类地下室考古现场般的农耕器具陈列室形成对比。手工作坊则通过两座房子之间的线性天井和侧向院子共同提高自然光的照度。建筑立面的开窗基本保留原来大小,仅在三处做了放大:农耕馆二层远端外眺的景窗,手工作坊二层两个房间中间各有一个景窗。窗户保留当地“II”形态木梁以及内八窗的传统做法。

附属生产用房

附属的生产用房一般都是一层但是层高较高,占地较小,木梁可以直接搭接在夯土墙上。功能作为农耕工具储藏,猪舍鸡栏等等。地面比主房低矮不少。这种空间反倒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打开为花园,或者带有屋顶遮盖的半室外茶室等。手工作坊北侧的茶室,屋顶采用了当地的采光瓦,把传统的三十多公分长的采光瓦改为和瓦片一样尺度可以混搭的做法,这样创造星星点点的光影,同时在侧面墙面被拉长的光影可以丰富空间的体验。这个空间原来是养猪养鸭的,门并非常规尺度,这种形态在村里随处可见;设计上将门扇横向切断,下半扇固定,上半扇仍可以自由打开,给茶室提供一扇看见村落的窗户。南侧的花园,不影响村落外观形态前提下,引入阳光和绿化,增加室外活动空间。一般来说,松阳的传统村落的房屋都是比较封闭的围合系统,这种针对附属生产空间的改造策略可以丰富村落里的空间层次感,增加室外或者半室外“灰空间”的活动区域。

村庄 “片区”概念

如同篇首所说的这片建筑的集中改造“对于村落的整体保护也具有实践探讨价值”,其意义并非只是个体的建筑品质的提升,即单体建筑改造的创意发挥;村里的房子和人一样,几百年下来也形成某种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通过对村落里这样成片的房屋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它们和村落的延伸,进行功能和空间的整体考虑,在村落保护和改造上实践“乡村设计”,以“片区”为单位展开。片区不是具体边界,根据村庄具体需求从某个点位开始,结合使用功能可以有不同的空间格局/技术提升,景观和环境改造,向周边延伸过程中始终关注左邻右舍之间的协调以及整体村落风貌维护。回到“乡建”的大话题,这种针对“片区”的改造策略,也许可以避免仅仅着眼于单体建筑时的个体表现,尊重村落的生长规律,整体考量。

后记

农耕馆和手工作坊建成后,成为平田村的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文化交流空间,2017年夏天两位松阳青年从杭州返乡,在手工作坊里开设了松阳第一家织染工作室,提供村里民宿的公共活动功能,也通过电商推广松阳织染产品 。建造过程中和当地工匠交流讨论的改造经验,已经在松阳县其他村庄的老屋改造中开始推广使用。这个过程,从当地业主到施工队,都经历了从最初的不解质疑,到完工时的欣喜,以及对传统民居未来潜力的信心。这种从观念上对传统村落的否定到自信重视的转变过程,也许才是乡建最有意义的部分。

图纸

基地选址

平面图

剖透视

结构图

工作坊结构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建筑事务所

地址:平田村,四都乡,松阳县,丽水,浙江,中国

主创建筑师:徐甜甜

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5

摄影师:周洋 Yang Zhou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BIM建筑|来看看这片传统村是若何展现他们的农耕文化 — 平田农耕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