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企业引领 站在未来,装配式建筑行动是一种能力" src="http://hn.loupan.com/upfile2/image/10日,的时间就又好又省又快的建成了,不但结构装配化,机电设备装配化,装饰装修也装配化,装配化率达到91.92%,创造了新的“敦煌奇迹”。
刘士杰:从政策层面看,推行装配式建筑与环保限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需求相契合。2017年是大气污染考核年,装配式建筑性能优越、建造速度快、节能环保、强度高、自重轻、空间利用率大、隔热性能好等优点,能极大降低污染和资源浪费,顺装配式研发应绿色制造与节能环保需求。发展装配式建筑同时也是供给侧改革组合拳之一,承担着生态文明补短板和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去库存重任;此外,装配式建筑可以发挥自身能源节约、绿色环保、提升质量,加快进度的优势使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楼。从产业层面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速了传统建筑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运用精细化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人工使用和人力成本。从企业层面看,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改善企业微观财务指标,提升运营效率,由于装配式建筑工期短,带来了较快的资本周转速度,减缓资金成本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范新双:发展装配式建筑很有必要。第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提高;第二,人们对生活品质、住宅品质的要求提高;第三,建筑行业需要换代升级:第四,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民工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又不愿意到施工现场工作,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人员技能提升。
芮永祥:装配式建筑不单指住宅,所有的建筑都可以是装配式的,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未来的重复装修,长寿命、免维护、节能环保,并且有的部件可以循环使用。如果一座城市全部使用装配式建筑,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工地,建造现场也不会再有大量泥浆和灰尘。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会装修改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房屋建造结构,因此往往在装修过程中对房屋造成损坏,装配式住宅可以省去房屋二次装修。
徐桂华:市面上用到的装配式建筑还很少,人们对其认知还不够,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解读有很多种。目前装配式建筑类型多样,比如远大住工建造的高层建筑,以“乐高”堆积木方式组合,楼房采用可预制的建筑模块化材料,此外还有轻钢别墅类型的建筑和模块化集装箱式的建筑。
中国房地产报:国内装配式建筑推广这么多年,为什么发展比较慢,存在哪些问题?
陈彤:一是社会和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房地产市场化发展的25年中,建筑产品属性发生变化,市场化、多样化的要求远超以前,不容易建立适用全社会的标准体系,同时存在装配式建筑技术停滞、成本增量等问题;二是市场格局变化带来新矛盾,原先大家各自有市场和合作伙伴,虽有竞争但相对平衡,新业务的推广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这种平衡;三是推广难,整个行业所做的都是基于少数项目、少数企业的点状技术,没有串点成线;四是僧多粥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企业不多,导致产业链下游企业缺少向前走的动力。
何文琪: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成本高昂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关键性因素。小规模情况下,装配式建筑成本起码比现浇混凝土建筑高出20%至30%,规模小就无法摊薄成本;第二是物流成本,整个产业链条衔接不顺畅,抬高了构件运输成本;第三,与许多产业发展初期一样,装配式建筑需要靠国家补贴来解决市场初期规模与成本的制约问题,第四,由于未能解决装修的个性化与成品规模化之间的矛盾,消费者接受度较低。
高斌:规模和预制率持续攀升导致工厂化生产的构配件尚不能满足施工现场装配的质和量的要求。同时,当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不高,设计费用过低导致行业设计研发能力不足;建设、设计、构配件制作与施工多方相互独立不利于推进行业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工人队伍尚未形成。
欧阳捷:一方面,装配式建筑增加了工厂预制环节,虽然能够提高产品的精度和标准,但产业基地的建造和工人的培训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预制过后的运输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侯建群:多年过去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造价,虽然现在装配式建筑逐渐红火,但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对造价的敏感程度仍然比较高。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装配式建筑发展慢的难题,未来要做些什么?
何文琪:大家都知道万科在装配式建筑上做了许多尝试,但仍然局限于企业内部进行装配式建筑生产,规模不够。你很难想象即使它在某个城市基地进行生产,要辐射几十个城市的项目上也很难。我认为一定是类似中建集团、远大住工、杭萧钢构(600477,股吧)等这样的企业,才更有条件解决装配式建筑规模的问题。
陈志华:行业未来出路有四个方向。第一,完善成套技术和相关规范,研发出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环境的装配式建筑成套集成技术、新型高效装配化连接技术、相应的标准与施工工法、基于设计、加工、施工一体化的全过程信息平台以及等关键技术。第二,完善模块建筑体系技术,研发多高层钢结构模块建筑体系、综合考虑模块建筑集管线、室内外装修及防火防腐集成技术要求,进行钢结构模块单元标准化设计和拼接节点技术及钢结构模块建筑耗能减震技术。第三,提高应用范围,在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的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市政桥梁、交通枢纽、公交站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推广钢结构,在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先行先试,示范带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应用及产业创新发展,在农村居民自建住房项目中开展钢结构住宅建筑试点。第四,实施财税扶持,各省、市财政应对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的钢结构公共建筑和装配式住宅建筑给予一定补贴,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实施容积率奖励。
王汉林:我们未来将学习和积累EPC工程总承包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同时研发BIM信息系统在装饰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应用,结合现有成果持续推进创新装配式装饰模数化设计、装配式全装修建筑、装饰BIM信息化、装配式部品集成及新型产业工人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
中国房地产报:去年开始,国家和各省市出台很多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文件,新政策环境怎么样?
陈彤:首先,新政策更突出强调“集成设计”,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相比2016年底之前强调的标准化设计是一个进步。传统建造或设计方式好比将一个个灯泡单线串联,任何一个灯泡出现阻滞线路就断,如换成并联电池组,懂设计、生产、装修的技术人员共同工作,就是集成设计。再者,新政策突出强调信息化的核心是达成产业链信息共享,如今大家都在努力推进BIM技术,但单个企业做得再厉害,如果信息传导不下去,效率还是不高,行业发展迫切需要效率提升。
赵钿:如今政府对装配式建筑更加重视,过去更多的是GDP导向,现在除了GDP外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中国提出要走一条高质量集约型的发展道路,装配式建筑成是必由之路。201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明确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产业化的主要的路径。此后,各省市开始积极响应,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但有点担心的是,尽管大家对装配式建筑重要性有了统一认识,但在市场过热的情况下,目前整个技术环境、社会供应、人才匹配等多方面存在准备不足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努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推进符合当地条件的装配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唐芬: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比如,将政府主导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突破口试点推广;使用将装配式建筑要求列入土地出让限制条件、给予容积率奖励和专项资金补贴、允许提前预售等刺激性政策前提条件,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广泛调动了市场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购房者则可以享受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最大贷款优惠,特别是用公积金购房,甚至给予每平方米的补贴奖励。
陈志华: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扶持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鼓励方式上,有财政补贴、奖励容积率,还有土地出让条件等。政策的出台对装配式建筑的推广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励政策有待加强,针对规模效益不足、产业链不完善、构件生产加工费用较高、新型墙板价格偏贵、防火防腐投入较大导致成本偏高问题,亟待出台激励引导政策。此外,落实方式有待加强,政策落实缺乏执行流程、负责部门和补贴归口等具体操作规定,使政策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希望政府进一步出台针对各项政策的细化执行方案,简化操作流程,让政策落地,更好地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陈辉:政府大力支持、各个企业不断研发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思路、新概念,政企双方齐心协力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甚至有些装配式建筑技术和配件已经实现出口,这证明装配式建筑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超越发达国家。但施工技术与设备方面仍有明显不足,比如加工设备上还依赖进口,要完全达到国产化的高标准、高质量、高精度还需时间。
中国房地产报:装配式建筑在哪些机遇转型升级,其中挑战是什么?
王铁宏:市场变革模式推开,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其中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民营建筑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民营建筑业企业要发挥自身特点联合优势互补企业参与PPP项目,可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积极介入;“一带一路”建设基建需求庞大,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业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这不仅保证行业稳定持续发展,也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其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际贸易增长发挥积极作用;雄安新区规划带来跨时代机遇,要历史性地把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城市天际线、建筑轮廓线、科学的交通路网”三要素,全面把控“低碳、简约、使用”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刻把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作用,这是千年大计。
刘士杰:首先要由政府引导,市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进效益,2016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3.92倍,快速增长意味着巨大市场和利益;其次,房地产企业本身处于粗放到精细化的转型窗口期,装配式建筑恰符合其转型升级方向,未来建筑的变革是以房地产为中心,涉及建筑设备,绿色低碳研发等全产业链的绿色建筑变革与升级。房地产企业应抓住装配式建筑的风口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内部装配式建筑建设模式产业链,为业主提供成套装配式建筑解决办法,研发环保、健康、绿色的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冯晓科:开发企业是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面临三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第一点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先后出台一系列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比如在拿地环节进行强制,比如要求保障性住房必须采取装配式,这是开发商须主动面对的。第二点,要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管理、技术、规则、规程、体系,让装配式建筑与其产品结构很好地契合,实现装配式设计标准化、制造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传统建造方式中,开发商很难达到既满足标准化、又适应客户多元化的需求,采取装配式建筑则可以解决,比如可以通过模数化组合最大限度兼顾多方面需求。第三点,从政府角度讲,开发商如果对装配式建筑不太积极,或者缺乏经验和技术,从拿地环节开始,同等条件下政府就不愿意给你这个机会。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