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龙悦居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深圳标志性建筑京基100全貌。
欢乐海岸-生态之城。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今天,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宜居环境”。今年是深圳市连续第7次组团参加北京国际绿色建筑大会,深圳市参展主题为“绿色城市,转型发展”。
过去30年,深圳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效益深圳”。如今站在新30年的全新历史起点上,深圳提出创造“深圳质量”的新标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通过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引领现代产业、引领发展方式、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之都,正是深圳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直接突破口。
2011年以来,深圳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文化品位为追求,加快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方式的转变,已基本实现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的“两个转型”,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初具雏形。先后荣获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试点城市、国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称号。此外,深圳还被列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建的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以及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建的首个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
截至2011年,深圳建筑节能面积累计达到6088万平方米,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1112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全市建筑节能总量已累计达275.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省用电86.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14.8万吨,年节能量相当于全市节能任务量的30%左右。深圳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深圳绿色城市建设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深圳“十二五”建成绿色建筑之都
预计减排二氧化碳649万吨、建筑废弃物2406万吨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城市,打造绿色建筑之都,预计可实现建筑领域节能总量约270万吨标准煤,节材约1281万吨,节水1978万吨,节地约1.3万亩,减排建筑废弃物约24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49万吨的目标,建筑节能总量占全社会总节能量比例约为20%。
一是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区域性建设。建立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重点推进政府投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新建社会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工业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到2015年,新建政府投资建筑实行绿色建筑标准比率达100%,新建社会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标准达标率为50%,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各有3-5个工业厂房进行绿色建筑认证示范。加快绿色建筑城区基础研究与试点建设,促进绿色建筑区域性发展。到2015年,全市建成绿色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约1300万平方米,形成10个绿色建筑城区。
二是深化新建建筑节能,推进更低能耗建筑发展。研究解决深圳地区发展更低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制定我市更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将建筑能效测评纳入节能专项验收。探索试行更严格的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十二五”期间,新建节能建筑面积约5823万平方米,不低于2700万平方米执行更严格的节能设计标准。
三是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国家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通过财政补贴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政策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措施,稳步推进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或绿色改造总建筑面积不低于700万平方米。加强建筑用能管理,推行绿色物业,绿色物业管理面积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到2015年末,全市累计完成750栋建筑能源审计、500栋建筑能耗监测;适时进行能耗公示;完善能耗动态监测数据中心二期建设。
四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新建民用建筑规模化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建公共建筑示范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到20兆瓦。“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替代常规能源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量21万吨的目标。
五是深入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化战略,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建立完善深圳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示范城市。五年内,主编或参编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30本;制修订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80本。推进建筑工业化,研究建立建筑部品标准化、参数化技术体系,重点发展以预制装配化的住宅产业与现代钢结构产业,组建2-3个建筑工业化技术研发中心,形成3-5家大型预制构配件与部品的生产制造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实现建设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150-200万平方米。
六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进建筑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在市政府投资项目中强制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鼓励社会投资项目中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定期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对通过认证的绿色建材,颁发绿色建材标识,列入建筑新产品推广目录。制定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办法,培育支持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四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到2015年,全市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超过6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60%,综合处理利用率98%。
七是发展绿色建筑产业,构建多层次绿色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预拌砂浆,推行绿色生产。鼓励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施工工艺,加强施工降耗管理,推广绿色施工认证。积极扶持和引导绿色建筑勘查、设计、施工、检测、咨询、评估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等绿色建筑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容积率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营造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圳绿色建筑规模居全国之首
深圳绿色建筑之都建设呈现八大亮点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 记者从市住房和建设局了解到,目前深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居全国之首,已基本实现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的“两个转型”,绿色建筑之都建设亮点纷呈。
亮点1 新建保障房全部为绿色建筑
深圳以保障房建设推动绿色建筑之都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2010年,我市出台规范文件,率先在国内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实现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打造十个绿色低碳生态示范社区,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垃圾减排技术,实现30%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技术产品。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绿色住区,实现绿色建筑进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坚持低成本的技术路线,采用节能省地的开发模式,推行工业化的建设方式和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在保障房建设中全面普及绿色建筑。光明新区同富裕第二期安居工程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准,建设保障性住房1030套,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获得国家一星级和深圳银级绿色建筑认证。同时,深圳将绿色交通与绿色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地铁车辆段的上盖物业开发保障房,截至目前,地铁车辆段上盖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共约20500套,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亮点2 绿色建筑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
深圳已有绿色建筑项目83个,总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总投资650亿元,成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中,15个项目以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已有32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认证,3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建成后认证。建科大楼、华侨城体育中心荣获2011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占年度获全国一等奖项目的50%。绿色建筑进一步向绿色城区延伸。全市已建立6个绿色城区,制定并落实了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其中,光明新区为部市共建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新校区为部市共建的绿色生态校区,龙华二线扩展区保障性住房、桃源绿色生态新城为绿色住区,华侨城欢乐海岸为绿色景区。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新建场馆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践行了“绿色大运”的承诺。
亮点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22万平方米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市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共177个,涉及建筑面积达622万平方米,全部为公建、商业建筑。其中经过改造达到节能50%标准要求的有25万平方米,达到节能20%-50%标准要求的约400万平方米,达到节能10%标准要求的约197万平方米。67栋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改造面积约27万平方米。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招商地产三洋厂房、南山区政府大楼、罗湖体育馆、罗湖外国语学校等一批项目通过绿色改造,总节能率都达到50%以上。2011年8月,又以遥遥领先的第一名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
据测算,2011年建筑节能量累计达到71.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80万吨。
亮点4 基本完成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作为首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深圳市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既有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现500栋大型公共建筑的在线能耗监测,栋数位居全国首位;完成了750栋能源审计,80栋能效公示。每年对18032栋居住建筑及45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耗统计,共完成统计建筑面积763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建筑6297万平方米,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1338万平方米。编制《深圳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告》,对建筑能耗统计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深圳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能耗状况。
亮点5 全面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
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市共确立29个太阳能示范项目,其中20个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项目总面积达1112万平方米,全市太阳能热水集热板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建成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近7兆瓦,在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40兆瓦。其中,龙岗体育新城安置小区供应小区21栋住宅楼共1万人的热水需求。该项目在建筑外墙大规模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成为太阳能热水在高层建筑应用的典范。
亮点6 建成全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示范项目
大力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华威环保建材、绿发鹏程、永安环保、汇利德邦等4个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建筑废弃物年处理量已超过35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35%,节约土地23.3万平方米。已有14个市重点工程率先推行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为进一步加大建筑废弃物处理能力,2011年完成部九窝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招标,2012年启动部九窝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塘朗山二期项目的建设。
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工地现场处理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示范项目已成功运作,建筑废弃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可节约土地资源约90亩、节省建筑废弃物外运及填埋的处置费用4000多万元。
亮点7 全面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业化试点
以创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综合实施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培育“100个标准化示范工地”、“100个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坪山新区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样板引路制度,以点带面、系统推进标准化战略。组织编制49部地方标准规范,发布实施深圳市地方标准24部。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主编的《深圳市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专辑》,解决了渗水、空鼓等工程质量通病。目前,砌体工程及外墙抹灰与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专辑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全国业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绿色建筑勘察、设计,建筑工业化、建筑废弃物减排技术规范和绿色监理导则创国内同领域标准之先河。
龙悦居三期是我国首个大面积应用工业化技术建造的住宅项目,采用内浇外挂的结构体系,建筑外墙、楼梯、室外走廊等广泛采用预制构配件。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该项目工期比使用常规技术缩短6个月,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超过50%,外墙、门窗漏水等质量通病得到根本解决。
亮点8 以轨道交通为主线的全市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大力建设公交都市,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形成。2011年,深圳轨道交通二期1-5号线全线开通运营,运营总里程178公里,地铁客运量增速明显,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率近50%。未来五年,深圳将建设轨道交通三期工程,线路总长度170公里。三期工程各线路建设完成后,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0条,通车里程约348公里,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2010年初,我市全面展开绿道网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2000公里的绿道网。目前,已建成绿道1144公里。2012年,我市计划新建城市绿道200公里,整理完善社区绿道800公里,基本建成绿道网,实现市域内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公里绿道的建设目标。
政府投资项目将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深圳八大举措促进绿色建筑之都建设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 2012年,我市将从八个方面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推进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市建设,实现转型发展。
发布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出台“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启动绿色建筑纵向领域包括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装修、绿色市政设施和绿色物业管理评价认证,颁布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等工作。
创建国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市,实施建筑废弃物排放费征收方法。
率先颁布节能65%标准和能耗定额标准,基本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十大地方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综合实施试点城市工作。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00万平方米,初步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任务。
通过财政补贴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政策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培育措施,全面推进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各项任务。
加强建筑用能管理,努力实现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下降。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管示范市工作。
推出不同类型的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制定保障性住房按照工业化建造方式建设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
组织制定智慧建筑五年发展规划,在BIM技术、电脑模拟施工全过程、建造过程的电子监控和可追溯的信息化记录、智慧燃气设施、智慧建筑物和智慧小区五个领域分别进行试点。
作者:窦延文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