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本质是建筑工业化升级的一种手段。
工业化,就是要“多快好省”。我们通过建筑业的工业化、通过建筑业的产业升级,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的质量、降低资源损耗、提高经济效益。要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业产业升级,根本力量最终来源于市场选择。而市场的问题核心在成本。
提供在质量、价格、安全和工期上具有全面优势的工业化建筑解决方案,是建筑工业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现就控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做一个探讨。
设计是成本控制的源头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是办公室里面的图纸设计。只有在设计全流程中就充分体现工业化建筑设计理念、只有从方案到竣工完整贯彻工业化建筑设计的思想,才可能设计出既符合使用需要、满足销售要求,又适合工业化生产、施工的工业化建筑。
此 处 有 两 个 要 素
走出办公室&全流程
走出办公室,很难想象一个设计师连预制构件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吊上去的都不知道,却能设计出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工业化,并不阻碍个性化的表达。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应用工业化预制技术的建筑,极富个性屡获大奖。
走出办公室,深刻体会工业化大生产对建筑业的提升,理解“个性”在手工时代、工业时代,只是表达手段不同、表达工具的更新,才能真正掌握“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这个利器,做出更好的建筑作品。
全流程,设计不再是审图完成即可。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制造”。这个时候的设计师不仅仅要考虑立面效果、平面布局…还需要考虑生产线如何排布、是否能够脱模、施工吊装组织等等。只有在建筑设计最初阶段就融入工业化的思想,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施工具体情况。把构件生产、运输、储存、吊装多方面因素,都融入到方案、扩初、施工图中,才可能控制住成本。曾经见过一个很普通的商品房项目,最后设计拆分下来,东西山墙构件近7吨,光是塔吊租赁费用就较现浇上升百万,若是这种设计,控制成本从何谈起?
构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现有PC生产方式一般为两种:固定模台和流水线。固定模台对于生产超大型构件、异形构件、预应力构件等具备相应优势;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于生产叠合楼板、墙体等构件具备优势。对于业主和设计单位,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通过设计模数化和采购的多元化,降低构件采购成本。对于一个构件工厂,追求“大而全”,不如先从“小而精”开始。
装配式建筑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刺激下最近几年高速发展,大量资金进入到预制构件生产行业。庞大生产线什么都要能生产,成本下不来、管理难度大、质量控不住成品率低。比如对于“富士康”,他不必自己生产塑料壳子,不必自己生产电容、LED、高强玻璃。一个道理,正如在建筑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德国,大量的配套“小而精”的连接件、预埋件、添加剂、特种混凝土……企业,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规模化、专业化进步。
模数化和规模化
都知道工业化就是标准化和规模化大生产。建筑业模数,是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基础。对于这个模数的总结,我们有六十年代引进的苏东体系,有正在加紧编制的各类国家、地方图集。这些在未来的建筑工业化进程中,会实际应用多少,其实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都是当地自然环境、工业化水平、人文环境等制约下,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对于中国的建筑工业化,我们还需要海量的建筑实践才能总结出适合我们的各类型建筑体系乃至模数。
那是不是也要象发达国家一样摸索几十年?在这里我们认为装配式建筑:现在我们走的建筑工业化道路应该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所以我们投入全力应用BIM技术和大数据。通过BIM技术在某个项目中对生产、施工进行多维度优化和数据化管控。努力实践BIM应用并逐步实施IPD模式,通过IPD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建筑的造价、进度、质量、安全四个方面的管控。通过BIM的应用,更进一步引入大数据。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关于建筑所需要的信息都关联在这个数据库中。通过不同数据的相互关系形成对某个项目多角度的数据描述。当然随着同模数构件的数据汇总、同类型建筑的数据集合、同地域的数据关联,最终对CIM(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支持。未来的中国建筑模数,应该是通过大数据、信息化催生出来的。
作者:郑林 | 上海研砼治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欢迎各大媒体转载,全面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