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摘要:
以实际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成本构成为切入点,对比装配式建造方式与传统现浇建造方式的建造成本 差异,分析引发成本差异的原因,提出合理降低预制构件价格、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扶持力度、推行住宅全 装修发挥工期优势、消除预制构件重复征税等降低增量成本的对策。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成本;增量成本;对策研究
1. 引 言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指明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但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较于传统的现浇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方式的增量成本(下文简称“增量成本”)偏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引发增量成本的原因,为合理降低增量成本提出对策建议。
建设工程项目总成本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装配式建造方式与传统现浇建造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现场施工环节,因此其成本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安装工程费方面,为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研究结果,突出问题关键,本文选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的建筑安装工程费进行对比研究,而不涉及采暖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等差异不大的分部工程。
2. 增量成本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以上。三是很多项目规模小,无法分段流水施工,造成安装成本较高。
机械费用控制体现在塔吊布局和选型的经济性上。构件设计得过多吊装效率下降,构件设计得过重远端构件可能无法起吊,这都将影响到施工成本。同时,装配式建筑的节点施工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辅助施工,新的施工操作方式使得人工成本提高。
(4)产业工人缺乏导致现场施工效率提高不明显
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核心是建筑工业化,其重要标志是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工人。装配式建造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现浇,许多工种如抹灰工、砌墙工及其作业人数大幅度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幅度增加的技能型操作工序,这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产业工人严重缺乏,导致施工现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明显。同时,由于建筑工人流动性大,导致出现培训新人、新人上岗、掌握技能、项目结束工人离开的怪圈,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费支出。
5. 降低增量成本的对策
5.1通过有效措施合理降低预制构件价格
在当前两种工法并存的现状下,应充分发挥现浇和预制各自的优势,在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系统考虑建筑方案对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环节的影响,努力提高构件重复率,减少模具种类提高周转次数,降低成本。同时改进构件生产和施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构件装运形式,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费。以项目1为例,外墙出厂价格约为3500元/m³。而目前预制构件产能较为充足地区的售价大概在2400~2700元/m³之间,部分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地方定额价格也在此区间。为测算合理降低预制构件价格后的效果,本文选取济南市预制构件定额相关研究成果(表5)对项目1的增量成本重新进行估算,该项目建造成本的增量由505元/㎡降低为204元/㎡,效果显著。
5.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弥补部分增量成本
(1)面积奖励方面
一是给予3%以内的容积率奖励。如北京市规定在原规划的建筑面积基础上奖励一定数量的建筑面积,项目奖励面积总和不超过实施产业化的各单体规划建筑面积之和的3%。按北京市相关计算方法,以某10万平米左右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假定测算对象,假定给予该项目3%的容积率奖励。不考虑因申请面积奖励带来的开盘时间滞后等因素,经测算,当房屋售价大于1.8万元/㎡时,该政策可弥补其300元/㎡的建造部分增量成本。
二是预制外墙不计入建筑面积。如上海市规定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其预制夹心保温墙体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但其建筑面积不应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奖励原理与3%以内的容积率奖励类似,但需处理好与现行房屋测绘规定之间的关系。
(2)房屋预售方面
一般的房屋预售条件为项目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7层以上的商品房项目已完成地面以上三分之二层数。而深圳等城市的鼓励政策中提出,对于装配式建筑,已完成地面以上三分之一层数即可提前办理房屋预售。以深圳市某10万平米左右的住宅项目为例,按此预售政策,当房屋售价大于2.2万元/㎡时便可弥补其300元/㎡的建造部分增量成本。因此,提前预售的鼓励政策对于房价较高的城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增量成本,提前预售的时间越长,给开发企业带来的收益会越大。
5.3推行住宅全装修,充分发挥工期缩短的资金节约优势
装配式建造方式相比传统现浇建造方式,在墙钢筋绑扎、墙模板安装、墙混凝土浇筑、墙模板拆除、水平模板支设、板混凝土浇筑等工序上时间有所缩短,但新增的预制墙板吊装、灌浆作业及叠合板吊装增加了工期。总体来看,结构总工期相差不大。但实施全装修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可以提前室内装修作业进场时间、缩短外墙装饰作业时间、提前室外工程开始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总工期。按照万科部分项目的经验,以15层楼为例,宏观工期可缩短3个月左右,具体如表7所示。
表7装配式建造方式与传统现浇建造方式工期对比
对于施工企业,以某10万平米的住宅项目为例,建造成本按照2000元/㎡计算,施工部分投资额为2亿元,以总工期缩短3个月计算,年息8%,分3次回款,节省的利息为146万元(见表8)。
表8工期缩短的施工企业财务费用计算
5.4建立产业工人队伍,扩大人工费减少优势
(1)用工和人工费降低优势成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得到迅速推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人口红利压力下不得不为的改革。近年来,在工地上从事一线施工工作的多数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工。同时,自1996年开始,我国建造成本中人工费的比重从5%逐步攀升到目前的25~30%左右,之前依靠低廉人工成本优势的局面不再出现。而装配式建筑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节约劳动力,降低人工费。装配式建筑推广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工费占比一般在40~60%,用工成本也远高于国内水平。以香港为例,2013年香港建筑工人平均工资为906元/工日,大陆建筑工人平均工资为126元/工日,两者差距为6倍左右。
(2)装配式建筑实现成本优势的人工费占比临界值计算
以小高层混凝土住宅为例,传统现浇方式建造成本约2000元,其中人工费约占30%,即600元,其他部分为1400元。以某预制率40%~50%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例,增量成本约为300元 。假定除人工费以外的 其他费用不变,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人工费节省300元时,两种建设方式的建造成本才能基本持平。按理想状况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现场施工人工费可以节约30%左右的条件进行计算,两者持平的人工费临界值为1000元(300元/0.3=1000元),此时该建筑建造成本为2400元(1000元+1400元),人工费约占建造成本的40%,人工费增长66%。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技术培训,使建筑工人快速成长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满足工业化对产业工人的要求。通过建立产业工人队伍逐步扩大装配式建造方式人工费减少的优势。
5.5实行营改增后,消除预制构件的重复征税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规定,建筑业营改增税率为11%,低于预制构件厂商增值税税率17%,因此建筑业“营改增”将降低装配式建筑造价。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于2014年开展《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造价及计价体系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工程购进业务金额占工程造价的比例大于56%时,建造成本将降低,占比越大,建造幅度越大;小于56%时,建造成本才会上升。装配式建筑由于构件成本较高,购进业务金额远远大于56%,建筑业营改增推动装配式建筑进一步降低建造成本。
结 语
从本质上看,装配式和现浇两种建造方式的施工工艺区别较大,建造过程不同,组织管理方式不同,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不同,不应简单比较二者之间的“成本”。因此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并非是简单地测算成本数额差异,而是以此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引发增量成本的原因,分析降低增量成本的对策和实施效果,为下一步制定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研究基础。
注:本文发表于《建筑经济》杂志2017年第1期
(欢迎各大媒体转载,全面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