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正在革新
住建部办公厅总工程师兼办公厅主任王铁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建筑技术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加上节能减排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大力发展和推广工厂化装配式建筑。
然而,“老百姓主观上还是更愿意接受钢筋混凝土的传统建筑,对于新式的装配式建筑了解甚少。”北京燕通公司技术总监任成传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讲道。
因地制宜
发展装配式建筑
北京燕通公司是由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两大国有企业,为加速推进北京市保障性住宅建设、践行住宅产业化理念,于合资组建的一个新公司。
近年来,北京燕通公司积极致力于住宅产业化的研发、应用、推广,在广泛调研、深化引进、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北京市最大规模的建筑产业化基地,成功打造了北京市第一条住宅产业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建筑领域的新突破。
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成立三年以来,经营业绩连年亏损。“虽然北京市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力度,但即便如此,效益却始终提不上去。”任成传坦言。
“虽然目前市场已经具备充足的准入条件,但是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还是存在相应的局限,比如技术及标准层面,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等。”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岳清瑞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因此,要培育多元化发展的装预制装配式配式建筑市场,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同时通过政府推动,发挥产业政策作用,扶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通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
王铁宏表示,“装配式住宅(尤其是钢筋混凝土装配式住宅),作为当前住宅建设的新型技术手段,其本身已涵盖了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的内容,是促使传统的建设方式向集约、节约、绿色、环保、科技等现代化建设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绿色建筑的新载体,值得大力推广。”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上,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发展装配式建筑
万事俱备
从全球范围看,绿色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建筑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装配式建筑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中美联合声明的重要内容。
“以北京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沿二环、三环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层大板房住宅,可以说轰轰烈烈,同时政府编制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JGJ等相关技术标准。可是,由于受经济水平、基础材料、技术管理等多方限制,出现了冬冷夏热、渗漏水、隔音差、维护费用高等缺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正值福利房改革,受到商品混凝土、建筑业模式、技术问题等限制,大板体系一下子被‘判死刑’,没有给任何提升发展的机会。其中的20年断档期教训深刻。”岳清瑞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的提高,发展装配式建筑成为必然,“30年前的经历加上30年后的巨变,都是我们今天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经验和基础。”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市场增量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24%。
“如此庞大的市场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绝佳优势。”岳清瑞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市场,在社会发展、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也已具备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条件,“万事俱备,任务已定,重在落实。”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