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整体快速提升,港沪京深台位居前五名——5月6日,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鲜出炉。
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其中香港、上海和北京依次位于城市竞争力榜单的前三。蓝皮书同时提出,一些城市已经患上程度不同的“城市病”,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治。
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广州、天津、大连、长沙、杭州。这十个城市一共分布在六个地区:珠三角3个,环渤海2个,长三角2个,东北1个,中部1个,台湾1个。
社科院的这项研究成果还表明,与2009年相比,香港尽管依然领先,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内地城市竞争力指数大幅攀升,差距缩小;江苏城市总体表现最好,在前50名城市中江苏占据7席;长沙的表现最为耀眼,从2009年的17名一跃成为第8。
本次发布的城市竞争力首次尝试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在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排名后9位的分别是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
报告完善了城市竞争力指数的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对全国294个和33个城市的幸福感竞争力,进行2001、2005、2009、2010四个年份的回顾性的一般和重点调查。结果发现:
1. 现状格局 :城镇居民比较幸福,城市差距较小。2010年度的294个城市幸福感打分均值为76.06,最高分为89.36,最低分则为66.57。最高分是最低分的1.34倍,整体标准差为3.49。其中超过80分以上的城市个数为37个,75分以上的城市有176个,而70分以上的达到282个。
2. 变化趋势 :幸福感均值上升,差距逐步减小。四个年份所调查城市的幸福感打分的均值分别为69.40、70.52、73.55和76.06,我国城市居民整体上处在比较幸福的状态。四个年份的变化趋势呈现持续上升特征,而幸福感打分标准差指标表明离散程度不断减小(从2001年的5.00降到了2010年的3.49),这说明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状态呈现收敛趋势。
3. 区域比较 :内地城市环渤海最佳。环渤海区域表现不错,人们的幸福感打分均值为79.48,与其他内地区域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西北地区均值最低,为74.23,39个样本的离散程度也较高。东北区域虽然只有34个样本城市,但离散程度却是所有区域中最大的中部区域却有着较低的离散程度。
4. 经济发达程度 :“倒U”规律显现。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直线关系,在一定阶段出现了下降或者不再敏感。我国城市居民总体上比较幸福,但一些发达城市的幸福感程度并不符合其发达程度,如香港、上海、台北等。这说明我国城市也开始呈现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背离现象。
5. 幸福感解释 :家庭和睦最满意,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幸福感原因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针对294个城市一般短卷问题调查中,按照6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居住状况、环境卫生状况、交通状况、社会医疗保健条件、就业状况。其中,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心是分值平均最高,同时离散程度也最小;人们对就业状况打分是最低的。
针对33个城市重点长卷调查中,按照14项指标平均得分排序:家庭和睦状况、人际关系状况、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信心、灾害防范状况、居住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教育状况、环境卫生状况、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状况、社会医疗保健条件、社会道德风气、经济收入状况、交通状况。显示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最满意,收入状况和交通状况最不满意。
当前提升居民幸福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理念。本次调查发现对于全面认清我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 避免幸福感考量的“一刀切”做法。幸福感在根本上是个阶段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间的幸福感程度虽然呈现收敛趋势,但离散程度不小,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相差还比较大,要避免用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来替代其他阶段的发展路径。所以,在目前的阶段,建立“幸福”相关的更综合的科学指标体系并以之为政绩评价体系并无不可,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因时因地”的具体情况和评价体系的执行应用情况。
(2) 科学量化幸福感指标体系。实现从GDP向“幸福”的目标转换,正是中国逐步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必经阶段,是向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跨越。“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倾向于去完成那些具有清晰界定、较易做出评价的任务指标,而在另一些较难评价的“软任务”上花费心思不大。
(3) 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基础公共服务。幸福的概念在根本上是主观的,但这背后的基础确是客观的。构成幸福的要件多种多样,提供一个健全的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正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客观基础,也是人们对政府的期望。这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基础公共服务来降低现阶段较大收入差距带来的“不幸福感”。
(4) 构建城市发展的深层激励体系。如何设置更高层级的激励制度来使得各地方去追求人们想达到的“发展”,如何将设定指标“内生化”,这样才跳出了“指标”的圈子,走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
(5) 要实现城市发展、竞争和追赶的转型。中国的城市要从各种硬指标转向各项软指标的竞赛,因为我们最在乎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尽管我国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已经暴露出来。蓝皮书认为,全国的资源要素和人口活动迅速向优势区域及城市聚集,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过度倾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城乡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极度繁华,大都市边缘城镇及乡村则停滞和衰落。
一些城市也患上程度不同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蓝皮书主编、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认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意防患“城市病”。
报告建议,建构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以治疗我国部分城市的“城市病”。
蓝皮书中说,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城乡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一些城市已经患上程度不同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
蓝皮书建议,构建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规划适度倾斜的空间结构。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全国城乡及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确立适度倾斜的全国城乡经济社会活动和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合理流动与均衡分布。同时,改革城乡和区域分割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口自由有序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同权同价的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蓝皮书还建议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的全国一体化和均等化,关注并重点援助边缘区域,提高城市配套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
来源: 中国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