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高级技工队伍呈后续无人局面,近日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5月3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载发了《工作苦年轻人不愿加入》一文,报道了由于中国近年来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政策的逐步放宽,就业面越来越广,但建筑工人由于本身工作苦、重,且工资待遇不高,逐步失去吸引力,导致建筑行业年轻工人越来越少的局面。其实,建筑业中年轻工人特别是高、中级技工的缺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数据显示,2004年到2009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上升5.8和3.8个百分点,但建筑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笔者认为,若不能站在战略设计的高度,在市场自身功能的调节基础上,配以政策、企业投入等综合系列化保障举措去推进建筑技工培养一体化进程,那么,我国仍将无法改变目前建筑业“高级蓝领”队伍集体“失血”的尴尬困局。
众所周知,缘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绝大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为降低施工成本,目前已少有自己专属的建筑劳务工人。一旦需要就采用转包、分包的方式让“包工头”去招揽人员。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系“放下锄刀就拿瓦刀”,缺乏正规或系统的培训,因此技术能力差,谈不上建立成型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也勿庸讳言,由于行业的特点,如流动性强,劳动强度高,作息时间特别是节假日休息难以保证,生活条件难如人意和工作环境脏乱差,以及工作保障性差等,诸多因素造成该行业吸引力逐步衰退也是事实。客观分析来看,随着建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不断完善,或许未来建筑业用工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各地城镇化建设,以及水利、交通、航空等交通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工程建设量,将在未来一段时期仍会占据建筑市场的相当份额。因此,建筑市场用工需求的特点,将呈一多一少两极分化:低素质,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务用工需求越来越少,而适应高、新、精技术与装备,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并具备作业能力的高中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加快建筑业技工队伍的梯型结构建设,培养一支建筑业“高级蓝领”队伍已是时不我待。
事实上,已有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比如定期开展技术大比武、在企业中建立培训学校、重新制定技工等级标准并恢复技工考核制度,以及设立“助学奖”、“奖学金”制度等等。但笔者需要补充、强调并呼吁的是,单纯指望个别企业、个别地区零敲碎打地组建“高级蓝领”队伍是不现实的,需要从整个产业管理和发展的高度,制定政策及系列配套措施;众多大中型建筑企业投入;教育、培训市场积极参与,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根本扭转后继乏人的窘境。
为此笔者再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协作,根据新的形势,重新制定电工、瓦工、木工、水暖工等定级别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晋升机制。不同地区也要颁布不同级别相应薪酬指导价信息,倡导优级优价。其次是培养高中级技工队伍的规划要与“建筑之乡”评比联系起来,评比时不仅要看该地区的建筑经济指标,也要看有没有具备一定水平,进行专职职业教育实训与示范的基地,且培训和考核达标要达到一定比例,并成为“建筑之乡”的一项硬指标;再次是招投标或在对企业信誉、资质等级评定中,可将各工种技工一定数量、比率和层次结构等作为一项评分条件。总之,只有树立长远观点,政府、企业、市场齐心协力加强对职工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筑业“高级蓝领”队伍才能为未来我国工程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建筑时报 林汝恺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