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但是增速大幅跳水,跌破10%的增长“神话”,仅有2.3%。一时间,“行业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
2016年,“寒冬”之下的建筑业改革,不仅步子大,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2016年,建筑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住建部门接连出台重磅政策,推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借用习总的年终总结,就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出台的政策特别值得关注,不可匆匆而过。2016年的政策,是接下来4–5年的工作纲领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是下一步行业格局和监管手段的调整方向。
细细研究才能更准确把握政府的改革思路和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如果是机遇,就要先人一步提前布局;如果是监管,就要规范操作降低风险。
(以下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16年从中央到各部委,出台了百余项政策文件。住建部门通过“三板斧”(简、查、推),基本确立了建筑业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
“简”,是指简政放权,包括简化资质标准、简化审批、简化工程保证金等。
“查”,是指加强行业监管,包括业绩核查、动态核查、各类专项检查。
“推”,是指推动行业转型,引导施工组织方式和建造方式变革。
从时间跨度上讲,“简”在当下,是起步性质的基础工作;“查”在长久,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推”,成型于“十三五”,并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改变。
“简”
“简”,只是表面,本质还是“放”。不仅是释放红利,还要打破行业壁垒,放开市场,让整个建筑业更开放,更透明,真正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1、简化建筑企业资质标准
2016年10月,住建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建市[2016]226号)。
除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注册建造师等人员考核;
极大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三级资质企业承包工程范围;
大大增加业绩考核指标。
解析:
① 强调执业能力,弱化证书作用。
② 业绩考核难度更大。随着“电子化”审批的全面推进,资质申请“弄虚作假”很容易被查到。
2、简化资质审批流程
2016年11月底,“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2017年1月1日起,部分特、一级资质实行网上审批;二、三级资质网上审批试点,在浙江、安徽2省开启。
另外,不仅是建筑企业资质,监理企业、招标代理机构、行业质检机构的资质申请,以后都要通过“四库一平台”来操作。
解析:
“智能化”审批,杜绝企业在申请时“弄虚作假”,也可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企业减轻负担。
3、简化保证金
2016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除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外,其他保证金一律取消;已经缴纳履约保证金的,不得同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
推行银行保函、担保、保险等方式,替代现金保证金。
解析:
这是实打实的“减负”政策!取消保证金,不仅能减轻企业负担,而且能够避免大量资金闲置。据估算,取消保证金能盘活近万亿元资金。
各地已陆续出台文件,推行银行保函、担保、保险等方式,替代现金保证金。以浙江为例,自2017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综合保险。企业只需要向保险公司缴纳少许的保险费(一般在10%以下,可能更低),凭保险公司出具的保险合同或保险单,就可以为工程担保。
4、简化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国务院先后分七批,共取消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涉及工程建设行业的,有造价员等70项。
解析:
根据人社部的通知,政策出台前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继续有效,可作为水平能力的证明。
需要强调的是,取消职业资格不是取消岗位和职业标准,也不是取消相关职业评价活动,而是改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按照岗位条件和职业标准开展自主评价。
5、“简化”劳务用工
2016年4月,住建部发文,在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试点省份,将取消或弱化劳务资质。
解析:
未来的劳务用工,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施工企业要负责劳务人员的岗前培训、社保缴纳、实名管理、工资发放工作。
6、简化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
简化后的资质标准,只要有1位一级注册建筑师,就可以开设一家合伙制设计事务所。
另外自2016年11月开始,上海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建筑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承诺,并负责项目规划报建、设计方案协调等工作。
解析: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工程设计行业收入骤降37.66%,新签合同额降低13.97%。简化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旨在推动小型专业设计企业的发展。
未来,设计事务所与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设计院一起,共同构成建筑设计行业多层次企业形式。同时,也有为推进工程总承包做准备的考虑。
“查”
“一阴一阳之谓道”!既然有了“简”来打开市场,放开竞争。自然要有跟进的清查手段,或者叫限管措施,来相辅相成!
1、查信用
“信用”或者说“诚信”两字,贯穿2016年始终。
2015年12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实施信用约束、部门联合惩戒。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连续下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
解析:
国务院连发2份文件强调“诚信体系建设”,足见中央对此的重视!
“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后,企业在资质申请、招投标、办理施工许可时,“信用”记录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2、查税(营改增)
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正式施行“营改增”。5月1日后开工的“新项目”,如果拿不到进项发票,你的税率就得从3%提高到11%,甚至达到17%。
因此说,“营改增”倒闭企业改革,是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施工企业不能改变管理方式,税负一定是“只增不减”。
解析:
目前在建的项目,大都是老项目,还是按简易计税3%的税率缴税。等到2017年下半年,大部分老项目完工,新项目上马,才是施工企业最难熬的时候!
实行“营改增”以后,特别需要注意“发票”。不论是虚开发票,还是接收虚开的增值税发票,一旦被查到,不光是把税款补齐这么简单,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很有可能要坐牢。
另外,也会登上“税收黑名单”,面临的将是多部门的联合惩戒,以后贷款、融资、出国,甚至于坐飞机都会受到限制。
3、查“挂证”
2016年,住建部处理“挂证”人员上百人,这还不包括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就被发现的人员。
2016年一年,一级建造师初始注册人员增加89594人,全国一级建造师人数已经接近60万。
解析:
随着“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全国数据联网正在实现,未来对“挂证”的查处会更快捷,查处力度一定会更大!
4、查业绩
简化资质标准后,取消了部分资质的人员考核指标,因此业绩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业绩不达标,申请资质升级一定不通过。
2016年10月26日,住建部发文,要求开展业绩核查工作。
2017年1月3日,住建部再次发文,明确业绩核查的重点是申报项目是否真实、填报的开竣工时间、中标价及主要技术指标是否与实际一致。
解析:
2017年开始,智能化审批逐渐铺开,由智能审批系统抓取相关数据,通过后台比对,判定是否通过。“机器换人”,更加铁面无私。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有效业绩”的认定。没有入库的历史业绩,一定要及时入库;入库业绩,信息一定要真实、准确,不能弄虚作假。
5、查挂靠、查转包
从2014年9月开始,住建领域在全国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两年下来,住建部共查处挂靠、转包等违法项目超过2万个。
2014年9月–2015年9月,共检查项目485337个,涉及施工企业376908家,建设单位344003家,发现的违法发包、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项目是13216个。(数据来源: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在第十三届中国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2016年9月,共检查项目534918个,涉及施工企业415954家,建设单位381556家,发现的违法发包、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项目是7064个。(数据来源:住建部网站数据,2016年2月相关数据缺失)
解析:
装配式住宅 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吴慧娟表示,“两年行动”对转包挂靠的打击力度很大,住建部正在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未来将建立“两年行动”的长效机制。
6、查质量,查安全
2016年11月24日,江西丰城电厂施工平台倒塌。1个事故,死亡74人,刑事拘留20多人。为此,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解析: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强化“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后在生产经营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将纳入刑法调整范围。
1月6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
建筑施工、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其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低于从业人员2%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不足50人的,可以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但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未来,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一定更加严格。
“推”
“简”和“查”,与建筑企业当下的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而“推”,往往是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的,往往被忽略。
其实,“简”和“查”只是手段,“推”才是最终目的。“推”,涉及到的是整个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两项制度的变革,而是整个行业格局的调整,或者叫做“大洗牌”。
1、工业化(装配式)
推进装配式,是建造方式的变革。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大型建筑企业,如果有资金、有实力,可以购进设备,参与预制构件的生产。目前,国内关于装配式的规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前参与,甚至可能主导行业标准的制订。
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选择专业方向发展更合适,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打造自己的“口碑”。以日本为例,装配式建筑与全装修同时推进。基本形成以班组形式为主的小型专业作业企业。
2、信息化技术(BIM)
住建部部长易军曾讲过,“谁掌握BIM,谁赢得未来”!
推进信息化,是项目管理、工程监管方式的变革。特别是BIM技术,未来的设计图纸交付、施工监管、项目管理、成本管控,都要围绕BIM开展。
目前,在招投标过程中,还没有对信息化做出明确要求。随着BIM技术的推广普及,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的。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拥有信息化技术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施工队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PPP模式
推进PPP,是项目实施方式的变革。通俗一点,就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多方投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热情很大,但是参与度不是很高。因为PPP项目建设–运营周期长,一般的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参与,因此很难保证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支持。
4、工程总承包
推进工程总承包,进行的是施工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
工程总承包,一般采用总价合同或者成本加酬金合同,更方便控制成本。
招投标时,只需要进行初步设计;进入施工阶段,设计、施工同步作业,缩短工期。
设计单位可根据施工单位的特点,对施工方案“私人订制”,减少设计变更。
2016年,福建、湖南、广西、四川、上海等地,工程总承包试点已经开启。
5、“跑马圈地”已成往事
从中央为房地产的“定调”来看,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主动降温”。三四线城市,住房库存量过大;一二线城市,调控力度在不断升级。“狼多肉少”,是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另外,调整资质标准后,建筑工程不同资质等级可承包的工程范围,明显在缩小。可以说,一般的工程,特级 /一级 / 二级 / 三级资质都可以承接。
2017
单一的讲“2017怎么办”,是无法全面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定位,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保大弃小”,还是“丢卒保车”,各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大者恒大”:未来的行业分布,是“金字塔”形的。上面是少数几家工程联合体,下面是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小型专业作业企业。
像工程总承包,就是要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造价,减短工期。无论对于建筑企业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有利的。
“小者恒强”:出奇才能致胜!专业化、细分化领域,应当是主攻方向。有无可替代的技术,有一流经验的专业队伍,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久发展下去!
(欢迎各大媒体转载,全面宣传推广装配式建筑!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