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内首个纯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在武汉动工兴建,这种新能源汽车,“不喝一滴油”,真正实现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10亿元。
与此同时,总规模200亿元的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起航,首期募集目标50亿元;扩容免费租赁自行车,年内再投放2万辆,打通市民“绿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初夏时节,走马荆楚,一系列“两型”社会探索措施正紧锣密鼓地付诸实践。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将其视为富民强省的重大机遇,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路径日渐清晰。
制度创新敢为人先
武汉光谷,一处不起眼的房子。
拍卖师一声槌响,起价2000元/吨的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以16680元/吨的高价拍出。
这里,是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自2009年3月18日率先探索排污权交易以来,这里已进行了4次排污权交易,成交主要污染物排污权2352吨,成交金额803万元。
环境资源像股票一样被买卖,企业排污,就得多花钱。作为“两型”探索得意之笔,武汉首开先河,以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成为全国样板。
“两型”建设,既无先例,也没有直接投入的真金白银。3年多来,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带来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武汉,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人才特区”等创新政策密集出台;在鄂州,320个村将逐步被规划建设成106个农村新社区,向城乡一体化迈出实质性一步。在黄石、潜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迅速铺开。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异地补偿机制、探索“飞地经济”共享机制、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率先启动区域性废物回收网络……体制机制创新,湖北敢为人先,亮点纷呈。
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说,国家赋予湖北建设“两型”社会的重任,我们要勇于承担历史使命,要在“两型”建设上见实效,要在发展模式上求突破。
目前,我省重点领域机制体制创新取得进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不断突破: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实现双向转移;7条高速公路出口路建成通车,武汉至城市圈内“1小时交通圈”形成。
绿色产业改写工业路径
中央对“两型”试验区的要求是,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省发改委负责人认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这里密布了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在这里开展“两型”试验,更具有示范意义。
以循环经济为突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率先驶上与大量消耗资源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重化工集中的武汉市青山区,牵手阳逻开发区和鄂州市,构建“青阳鄂”大循环产业经济示范区,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青山区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环保等主导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阳逻开发区实施阳逻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余热、循环水等综合利用工程,其中粉煤灰利用率达到97%,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每年,武汉工业产生800余万吨固体废弃物,其中粉煤灰占300余万吨。昔日的“废物”如今成为香饽饽,吃干用尽,成为新型墙砖等抢手货。
坐拥武汉城市圈的科教优势,黄石努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一方面,主导资源型产品从源头生产向精深加工生产转变;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绿色产业,支撑绿色崛起。
经过三年来的发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已经破局,初见成效。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华大基因、华为、中兴通讯等高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全球第一台71英寸LCOS激光显示器也在武汉诞生。
“两型”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两型”社会,三年实践。感受最深的还是城乡老百姓,“绿色”正成为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生活模式。
2008年,武汉市青山区率先尝试推行免费租赁公共自行车的做法,为市民提供既方便快捷、又绿色环保的交通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并很快向全市推广覆盖。
如今,武汉三镇总共有5万辆免费租赁公共自行车,1118个站点,市民办理租车卡100万张,平均每20位持卡人有1辆公共自行车。
有人算账:按每辆自行车日均被租用6人次计算,每投放1万辆自行车,一天可替代公共交通1000辆次,直接节省燃油4万升,减少碳排放100多吨。
在全国率先启动“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工程;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工程;推行65%建筑节能标准;打造中部地区首个符合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的零碳建筑群……“两型”探索,武汉城市圈动作频频。“两型”社区、“两型”家庭创建展开;废旧电池有偿回收网络遍及社区、超市;“布袋子”、“竹篮子”重回买菜大妈们手中……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活转型正悄然发生。“两型”探索,就是要让“水更清、天更蓝、路更畅、城更美”,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在咸宁,当地重点实施金桂湖低碳示范区、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清洁”行动,让280万城乡居民共同感受“两型”生活品质的提升。
目前,武汉城市圈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梁子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补偿等相继启动,亲水、爱水、用水、护水在这个“千湖”、“百河”之地渐成风景。
今年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逐渐步入“深水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思路已经明确: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核心支撑。
来源:湖北日报讯 记者 谢慧敏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