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建筑网
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免费的Ai上线啦!
BIM建筑网自主研发,你想要Ai功能都在这里!
Ai·提升效率 技术答疑

2018年9月4日,中国住博会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企业访谈活动在房天下举办,中国住博会组委会联合房天下(原“搜房网”)共同组织此项活动。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主持人:

武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

专家:

王春雷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思忠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朱晓峰 北京住总集团技术质量部副部长

赵智勇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

刘 慧 中民筑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 瑄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总工程师

胡 杏 装配式建筑网执行主编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武振

非常高兴邀请各位嘉宾参加今天下午的活动,今天是第17届住博会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专场访谈节目,今天的节目主要是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的问题咱们来进行讨论,我们邀请了几位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家,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嘉宾的到来。在这个访谈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咱们访谈的这个背景,这个节目是结合中国住博会来一起做的,住博会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产业发展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同主办大型的展会,将于今年10月11号到13号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在座的各位嘉宾的企业都是本届住博会的参展企业,也多数是基地企业,今天组织这个访谈节目就是为了宣传咱们企业所具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推进咱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那这个就是今天咱们访谈大的背景。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访谈的嘉宾,今天参加访谈节目的专家有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雷、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思忠、北京住总集团技术质量部副部长朱晓峰、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赵智勇、中民筑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总工程师刘瑄,以及装配式建筑网执行主编胡杏。我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的武振。

非常有幸邀请各位专家老总参加今天的访谈,今天访谈咱们一共是4个议题,这些议题之前也和在座的老总专家做过沟通,过一会儿咱们结合这四个议题大家可以来共同沟通交流来讨论。

那咱们先进行第一个议题,基于EPC新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对行业变革所发挥的作用,那EPC实际上也是代表了全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可以把工程建设全过程连接为一个产业链,全面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国家大力推广这个模式,这个对咱们装配式建筑发展有什么影响?咱们今天就请到了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王春雷王董事长,请王董事长结合住宅产业集团全产业链的工作对这个议题进行相关的介绍和经验的分享。

第一个议题:基于EPC新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对行业变革所发挥的作用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春雷

王春雷

武处好,各位专家网友好,非常有幸住宅产业化集团第一次参加住博会,也是我代表住宅产业化集团第一次参加咱们现场沟通和交流。要说装配式建筑我感觉离不开我们时代发展的背景和我们行业的背景。我们理解装配式住宅就时代发展的背景看跟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有关,因为前40年我们经济主要是以速度为标准,短短的40年中国的经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7年我们GDP总量已经突破了80万亿。但是进入了新的时代,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在发展速度的基础之上要调整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理解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发展速度难免过度依赖资源,而注重发展质量则强调集约资源,我感觉这是我们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第二个背景就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业对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说40年我们当时是有人口红利的,实事求是讲传统的建筑业还是劳动密集型,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不明显,带来建筑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越来越减少,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基于这两个背景我感觉装配式建筑在我们国家能够大面积的推广是基于他的历史和现实的表现。

就装配式而言我们的理解,我们住宅产业化集团是2016年成立,在2016年成立住宅产业化集团前,我们先成立一个构件公司,是在2012年,2012年以来做了四年以后对这个装配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就是装配式他是变过去相对的劳动密集型为管理集约型,相对于过去管理模式、施工模式分段来管要整合成链,所以出于这种想法2016年我们北京市的五家国有企业,北京市保障房投资中心,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北京市首开集团,北京建筑设计院还有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不谋而合,利用成熟的资源和优势创立了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公司,从成立之初我们就根据住宅建筑装配式的特征,提出了要打造全产业链,也就是以设计为龙头,以部品生产为基础,以装配施工为实现路径的这么一种模式,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在部里的支持下,我们团队的成熟和人员的到位,现在从资质上具备了全产业链和EPC这种模式的要求,目前住宅产业化集团的设计是甲级资质,施工总承包是一级资质,装修是一级资质,机电安装是一级资质,钢结构和市政工程是二级资质,就资质而言对全产业链现在比较匹配。

为什么EPC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这是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新型装配式建筑这种新的模式的区别所决定的。过去传统的模式应该讲是分散的,相对资源是粗放的,管理是各自管各自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是需要集约的,在两年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逐渐的探索,感觉新型装配式建筑区别于传统的模式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的优势就是集约资源的优势,我们现在不完全统计,在已经实践的工程来看,就是同样一个1万平米左右的建筑,用传统的现浇方式应该用200人左右七天能完成一层,如果按照装配式部品不算基础部分,我们现在用工的人数是70人左右,这就是劳动力大大降低,只是原有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从物料消耗来看,现在基本测算就是电能下降20%左右,水节约资源将近40%,在传统的这种施工完后的边角材料浪费上能够下降大约50%左右,而且对于现场施工噪音的污染大大降低,所以我说第一个是资源的优势。所以这个和五大发展理念,以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才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优势我感觉就是品质优势,因为过去我们传统的现浇施工,现场就是做的再精细误差也是厘米级的,但是我们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出来的PC装配式建筑,误差已经可以达到毫米级,就是品质大大提升,加上我们现在推行的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式装修,特别是在我们北京应用的公租房这个领域,使人民群众确实得到大大的深有体会的这种获得感。

第三个优势就是大家总说的成本,我老说一个观点,我说传统的方式同现在装配式算帐叫做没有可比性。应该说装配式建筑具有成本优势,首先速度是快的,因为过去我们现场全现浇混凝土养护周期长,因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大约20多天,27到28天,太早了周转材料是下不来的,你的支撑体系是拆不了的,但是我们现在装配式部件从工厂出来,我们是8个小时就达到了20多天的强度,所以从施工的速度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是大大提高的,总而言之,最大的优势我感觉就是符合对于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对于资源这种集约的使用,对于环保,对于今后奉献给社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的人居更好的住宅产品应该说是一次革命。

所以我们这两年下力量打造全产业链,我们确定技术研发是核心,我们相继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了设计研究院,我们在研发上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环节。

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要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你就一定要抓住产品体系这个中心和重点,所以我们在原有的“三明治”保温墙板的体系上又和中国建筑研究院、河北绿建公司共同做了新的一代产品,而且得到了专家方方面面的验证,目前第一个项目在承德已经落地,这个新产品成本是最大的优势,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本身单体重量大大降低,尺寸增大减少吊装频次,二是成本下降,比原有的体系大约每平方米降200块钱。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第一个就是要有新产品,在住宅产业化集团,我老说,我们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就是今后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问题为导向,一代一代推出适应市场的优质产品,要不断的推向市场。

第二个方面就是围绕现有体系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问题,上周市住建委在我们集团搞了专家鉴定会,验收已经通过了,我们获得了四项技术,鉴定结果说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一个就是大家对原有的灌浆套筒隐蔽工程不放心。怎么检测,这样我们搞了一个检测仪,实时可以监测灌浆的饱满度;第二个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冬三月,低温施工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跟建工研究院一起搞了一个叫做低温负5度之内的低温灌浆料,通过实验室数据,通过我们去年和前年冬天在现场的一些数据,得到了专家的认定,也就是在北京冬天解决了冬天装配式不能灌浆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在工具和工艺上搞科研,比如说我们搞的灌浆便携式机械。这第二个方面的创新,就是在装配式难点上下功夫。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部品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上,因为目前不客气的讲,我们的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这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这套体系有他先天的不足,但是我们工厂化的生产的目标是必须现代化和智能化。我们今年通过研发,实现了机械化钢筋加工的层次,基本无人作业,使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第四个方面就是围绕着施工现场的工艺和工具改良,因为装配式建筑绝不是纯设计上的建筑装配,也绝不是就生产这个部分的装配,更不是施工环节的装配,他是要集合,就是上下延伸,这是我们做的研发内容。

第五个方面就EPC问题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我们感觉,装配式建筑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体现在成本上,就是成本要有优势,但是现在就这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就是部里提出的叫做“一体两翼两支撑”,我感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但是需要落实,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三年的时间落地的EPC项目太少。像北京这种比较发达的地区,两委都很重视,推进的进程也不尽如人意。要说的就是绝不能新型装配式建筑这种新模式还用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方式去干,这样你的成本体现不出来,是没有优势的。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整合团队,打通链条,既然要全产业链,就是设计、生产和装配包括维养,就是全产业链的链条要真正通起来,才叫做全产业链,简而言之装配式的优势才能够体现出来。虽然我们现在在发展中有一些积极的探索,还要在实践当中进一步的深化,但是我们坚信这项新的有利于我们时代背景、有利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利国利民的好事,前景灿烂,我们一定会坚定信心的往前走,具体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杨总,不仅是我们技术总监,他还兼我们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任,再跟各位专家和朋友做个介绍沟通,谢谢大家。

武振

好,刚才王总说的非常好,王总从两个背景的情况下讨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同时提到了企业的三个优势,全产业链构建整个产业化集团大的链条,也具备全面的资质,做了非常多EPC的探讨,研究了新的产品,王总团队中的技术总监杨总也过来了,杨总您再简单的说说。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杨思忠

杨思忠

我们王总把产业化集团的概况,包括我们做装配式建筑的探索,还有ECP实施的路径跟各位做了交流,我作为技术总监我想还是说的更技术一点,我们现在是怎么想的,包括今后可能在哪些方面做努力,跟各位汇报一下。从技术体系而言,我是这么理解的,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现在做的装配式建筑,不可能一下子从传统跨越到现代化这一步,一步跨过去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策划方案的时候,在技术体系上我们首先考虑完善现有的技术体系。比如说在北京,目前的公租房装配主要采用混凝土体系,开始我们就是跟别人做的差不多,几乎一样,但是我们做着做着就不同了,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企业要做自己的体系,虽然不一等是全新的,但是也要创新。比如说围绕着内装和装配式装修,我们的结构怎么跟他结合起来,比如说现在的设计院,给我们做公租房的设计院是中国院、北京院,都是一些大的设计院,这些设计师们想把咱们的住宅外立面做的更耐久,比如说我们的外装修,我们就做到了让外立面的装修一次成活,保一辈子,这些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你要做的时候需要你的设计团队,需要你的工厂,你的施工单位去做很多创新工作,就拿我们副中心工程来说,外立面除了瓷板反打技术,还有一种是硅胶模板反打仿砖技术,这个技术对排版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经过多方面研究才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刚才王总也说了,我们围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怎么样做能够安全,让政府让老百姓放心,我们做套筒灌浆技术的研发,公司成立以后我们承接了所有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就是公租房的套筒灌浆工作,我们这几年干的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已经超过500万平米,墙板结构超过200万平米。30立方米构件的灌浆任务都是我们燕通公司完成的,所以我们才研究机具,研究低温灌浆料,这些技术在国际上是填补空白的,在国内是领先的,专家鉴定结果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还离不开对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仅仅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围绕着比如说降成本这个主题,把传统的剪力墙体系进行改革,我们做了空心纵肋剪力墙体系,免除套筒,就这一项一平米要减少100块钱,再加上我们快速的安装技术等等,综合成本一平米要减少200块钱,一投放市场在咱们北方地区很受欢迎。

再一个问题,咱们知道这几年在大力的发展钢结构,包括框架结构,他们缺的是什么,外围护,不是说传统的外维护就不能做,是因为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咱们的外围护一般不用钢筋混凝土外挂墙板,因为那个太重,我们现有做的外围护,很多墙体往往会出现容易开裂的问题。我们就聚焦在新材料,我们做大尺寸UHPC挂板,希望这种外围护跟结构是同寿命的,在我们的公租房工程里已经做了UHPC外围护的探索,在我们的焦化厂项目,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应用后应该说大家的评价非常好。

再一个问题就是新体系研发。比如说现有体系的施工速度始终没有上去,我们要做一些全装配的体系,比如说我们围绕着新农村改造、城市里面的有机更新项目,不一定都是高层,可能就是低层多层。哪怎么办?就是利用现有的技术,通过整合以后把连接技术解决了,做全装配的快速施工的体系,这样会体现出装配式速度的优势。诸如此类,我们产业化集团今后的设想,近期还是围绕着成熟的体系先去做示范项目,在中远期或者是更长期目标上,围绕百年住宅,还有围绕着超低能耗,围绕绿色建筑进行整合,做最难的,做真正造福于咱们子孙后代的装配式建筑,通过刚才我们王总讲的我们产业化集团这种创新的体制,让他落地,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在北京能够拿到ECP项目做示范试点,把北京市的这些年来在装配式建筑里面领先的优势和经验发扬到全国,限于时间的问题我就先说这么多。

武振

好,刚才杨总从几个专项技术的角度做了介绍,包括免套筒墙体的应用,还包括新型钢结构围护墙的研发,应该说可以为下一步集团装配式建筑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您集团团队如果有兴趣,可以更多的介入到我们的研究课题,通过技术课题,把一些好的研发成果放进去,有更广泛应用范围,发挥国企推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王春雷

非常好,在科技研发的问题上要树立不全是为我所有观念,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因为装配式建筑本身是资源的一种整合,就是企业的研发也要求整合,因为包括我们科技创新中心,我们有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有我们北京的业内的专家,北京院的设计大师朱小地教授是我们的首席专家。您提的建议非常好,就是我们承担一些部里的研发课题,本身对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对于专业的提升,和社会专家的交流和接触,对这支团队打造都有好处,我们很有兴趣。

武振

好,那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广泛的合作。看看其他的专家,结合咱们刚才王总还有杨总的说法,还有没有想讨论的内容。

王春雷

我补充一下,我们杨总介绍我们燕通公司,是我们住宅产业化集团下面部品生产的全资子公司,他介绍的瓷板反打工艺应用于城市副中心的房子,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了产能将近15万方,达到北京整体市场供应量的50%,瓷板反打不是针对一栋楼,是针对整个项目,这次新的工艺一次应用于将近30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

杨思忠

总建筑面积是60多万平米。

武振

北京燕通是北京构件企业的重要标杆。

王春雷

现在也在提升,不提升也不行,得有动力得有危机感。

杨思忠

事实上PC构件厂是装配式建筑的有力支撑,PC做不好,今后产业发展可能就会比较慢,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化集团对我们技术口的压力就很大,要求一定要做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所以我想再探讨一下,无论是做体系还是生产设备,都要围绕能够做出让构件厂自动化生产的结构体系,这个要向德国学习,他们就是特别注重自动化的生产。还有就是,也不能光看着人家的设备好,咱们的体系不适应那怎么办?要逐步升级,今年我们就做了部分改进,在钢筋自动化方面,我们做了自动化钢筋箍筋焊接机、网片焊接机,很多同行也在做,感觉我们做的更有实效,更有机械化的味道。

武振

杨总越说越充满自豪。朱部长,您看看,您这边是北京住总集团,您可以提提意见吗?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北京住总集团技术质量部副部长 朱晓峰

朱晓峰

刚才杨总所说的,运用瓷板反打工艺的项目,有一部分是我们施工的,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瓷板反打,非常重视,从集团层面多次到现场去看、去沟通。包括现场的一些成本保护、局部修补的工艺,我们跟杨总这边团队做过多次深入的探讨。最终核心都是为了业主,为了客户,我们要给副中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项目目前还在施工当中,我们会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从产品的角度,从安装工艺和施工的角度做到最好,不留遗憾。

第二个议题:一体化模式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分析和价值的挖掘

武振

朱部长也结合企业这边的情况提了想法和建议。那我们第一个议题就到这,我们进行第二个议题,就是一体化,一体化模式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分析和价值的挖掘,一体化建造咱们各位嘉宾都非常的熟悉,他实际上是以建筑作为最终产品这么一种新型的思维,那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当中主体围护机电设备等等这些子系统都是通过总体集成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发展系统产品,在这个方面咱们中民筑友很有经验,在建设领域设计建造和建设全产业链都进行过创新性的探索,同时在一体化建造方面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还有价值挖掘方面也有很多的成果,就请刘总结合一体化成本分析挖掘结合这个主题介绍一下。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中民筑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慧

刘慧

建筑工业化

主持人好,各位专家好,我们今天谈装配式建筑,他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为什么装配式建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批量的推广开来,成本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苹果手机七八千五六千块钱一部,就没有大量的推广开来,一直到某品牌手机1000块钱出来以后又好又便宜被大量的推广。上周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在那个会议上得到一个数据,我们认为未来的装配式,就是未来的建造方式肯定是装配式,因为你是用更好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但是未来的这个建造业的转化会有PC的市场份额也有钢结构的市场份额也有木结构的市场份额,那我得到的数据PC市场份额94%左右,钢结构是6%左右,木结构大概是零点几左右,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家讨论是关于PC这个装配式的部分。

那说起PC装配式我们现在其实业内有一个共识,就是成本可能还是说很难控制到跟这个传统的持平要略高一些,他高在什么地方呢?我其实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首先我们为什么高,然后高在什么地方,我们用什么手段解决这个高的问题。那他高在哪儿,就像一个乐高积木一样你用质量更好的构件代替传统建筑的构建,这个物料成本是高的,我们怎么做到跟传统持平,那就只靠跟管理的绩效跟增速,一谈到管理问题他就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这个系统性的问题就大了,因为他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问题,比如说设计端有设计端的物料成本,生产端有生产端的消耗指标,制造端你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其实他非常非常的好,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管理门槛也是非常高的,单段来讲设计端都没有高,但是一旦串联起来就面临跨专业跨部门跨各种组织结构,这个时候他的门槛就会从指数级的增加。

那我们今天谈降本,我们在大量的项目案例当中做了非常具体的成本数据研究,我们针对各种不同的装配率,针对不同的成本科目,用不同的统计路径去统计这些成本数据,其实我们发现降本是两大方向的问题,第一大问题我们觉得他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刚刚王总也提到,就是我们王总你们是在搭这个全产业链的布局,我们中民筑友也是在过去的三年中间我们在全国的44个城市布局我们的绿色建筑科技园,我们做我们自己的设计院,我们自己的建设公司,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资产的布局,这个叫做结构性的优势,这个结构在搭建过程当中非常的痛苦非常的耗资,时间成本耗时巨大,现在我们在设计端增加了一个工艺设计环节,在原有的建造端增加了一个制造环节又加了一个物流运输环节,他怎么成本可以不高,一旦降低这个成本要通过全产业链结构性的优势,你通过整个环节要缩减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虽然是做设计板块的负责人,但我们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怎么革自己的命,要把设计的这个环节把他减掉,我们现在花我们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打造我们的数据平台,实际上是为了把传统的设计改造成一个相对来说标准化相对来说快速的一个布局。

那我们其实去看现有的设计环节,现在很多的设计院设计师每人面前一台电脑,这个电脑跟电脑之间数据是不互联的,我们每一个项目结束以后就没有继续传下去,那这个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行业线下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你去看为什么我们设计费的成本逐年降低,其实是因为这里面创造性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工匠的活越来越多了,其实这里面大量的环节是可以被提取出来了,我们现在要把设计端从原有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以人力成本交付的形式转化为成本交付的模式,我们如果制造端来讲我们做非标的构件,大家都知道这个损耗是非常高的,我们全国这么多的产业园的统计数据里面,我们在非标的地方做非标的构件,平均构建单价是4000、5000每立方你可能是亏的,在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地方你在1800你还是赚的,这个里面管理的效能就体现非常的明显。我们要在原有整个环节里面,要想办法压缩环节减少环节或者是优化环节,才能够达到全产业链的结构性降本。

第二个除了降本是技术问题之外他更多是一个管理性的问题,那你去看现有的建筑院他其实是一个传统的科层的管理模式,那每一个层级都会消耗掉百分之几的利润,你层级越多你消耗的就越多,如果说你仍然延续这个管理模式,这个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你去看大型的建筑企业,无论他的规模有多大,他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我们就花大量的时间成本去打造我们的数据系统,其实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从我们的项目前端从生产端建设端直接提取数据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技术是一方面,管理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我们整体看来就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市场份额非常的大,在装配式的细分领域未来这个路还是很光明的,但是这个行业线下效率是非常非常低的,这也是我们行业的痛点所在,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都觉得其实是非常兴奋的,只有说有问题才需要我们去解决,然后我们如果能够解决这个行业线下效率非常低的问题,我们就会有更广阔的未来,谢谢大家。

武振

好,刘总说的非常好,刘总分析了咱们装配式建筑建造模式,然后提到了价格贵,什么地方贵,本着这几个角度来做了分析。看咱们其他的专家结合这个大题目有什么好的想法,因为干这个行业这个问题是迈不过去的坎,要不请二十二冶刘总也提一些意见。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总工程师 刘瑄

刘瑄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从设计规划开始,就要按照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来启动进行,从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施工以及构件厂生产企业都应该以装配式的理念共同参与进去,共同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如果这样的话这种规划就能够从前端更好的考虑和控制成本。现在我们做装配式建筑大多都是从现浇结构改成装配式结构的,这样就造成了现在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很低,也就是说,后续的设计、施工、生产方法等都要适用于此建筑,不能以装配式的方式来实施装配式建筑。因为户型确定的时候他不是按照装配式的,就像刘慧总说的通用的构件很少,个性的构建特别多,这样成本相应的提高。如果你整个按照现浇结构规划定完了以后,你再来推翻规划,重新按照符合装配式建筑要求的规划来做,那么这个重新审批时间是会很长的,有的时候是将近一年的时间,整个规划才能够重新的批下来。所以说为什么刚才王总说,就是EPC建造形式,总包单位就可在设计规划源头上解决此问题,可能更适合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谢谢大家!

刘慧

我回答一下,刘总一看就是业内的懂行的人士,我们集团提了一个口号叫做设计奠定一切,所以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说大家老觉得我们是干整容院的,老拿一个现浇的结构让我们来说改成装配式,我说我们不是开整容院的,我说我们干的是基因改造工程,就是我从基因上给你打造适合装配式的这么一种建筑,这样的话才能够从我们最前端我们保证优生,然后后期的每一个环节才可以保证优育,如果你生出来的这个东西本身是贵的,那你后端每一个环节条件是非常细微的,刚刚刘总说的非常对,你哪怕从施工图都不够靠前,要从规划开始,这样才可以定制成本。

王春雷

实际上一个观点就是,现阶段装配式建筑还是传统方式干,部里提出一体两翼,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是推广的不够,他当时提出的“一体”是什么,就是装配式建筑一定是标准化的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其中一个工程就是台湖项目,台湖地上面积接近40万平米,中国建筑设计院和北京院设计的,楼就是两种楼型,标准化的,户型就是四种户型,标准化的。做装配式真正贵在哪儿?模具贵,你要个性化,只有几次周转,他一次性折旧一立方进去几百块钱。如果标准化程度高了,最长周转将近200次,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这两位刘总专家,说的很好,就是部里抓住一体两翼两支撑要狠抓落实。为什么我说现在的成本测算没有说服力,因为现在是传统方式干装配式,现在算装配式的成本也是几块业务给他加起来就是他的成本。原设计院还是收原设计的费用,反过来还要找一个深化设计团队,深化设计团队还得找一个加工图设计的,以及模具加工的团队,那就是三块拆分设计费拿走了,各分各的帐,他这个效益没有集约整合起来,所以说现在说成本过高,我感觉还不是很严谨,就是到了真正的集约式生产模式,体现了集约的EPC模式实施了,那时候可能比较起来,成本更有针对性。

武振

是的,刚装配式房屋才王总从管理角度分析了成本增加的这个问题,胡总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胡总是装配式建筑网主编,装配式建筑网是中心与中建科技共同建立的网站,胡总这边正在做着装配式建筑企业技术发展的一些宣传推广工作。您有什么好的想法跟各位企业家来沟通沟通。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装配式建筑网执行主编 胡杏

胡杏

我觉得专家回答的很好,借用中建科技叶浩文董事长的观点来说就是‘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是因为你没有在做真正的装配式建筑’,做真正的装配式建筑,成本不可能高;其次是高性价比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本身是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建筑产品,就像吃上高品质的海鲜,就不可能要求只付白菜价;再其次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使它的建造质量、安全得到质的飞跃,成本可控,特别是像刚才杨总谈到那个技术,我觉得最关心的是好的技术,是不是能够迅速地推广应用,从而带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杨思忠

刚才刘总说的成本,为什么说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大家都说现在的装配式成本不可能比现浇更低,这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无论怎么样,预制构件都是增加成本。我特别留意刘总提的这个“系统”说法,也就是我们能不能用“系统论”的方法去深入剖析一下。什么是系统论,第一个就是装配式建筑要用全生命周期观点。我们去年去日本考察,看了很多他们的装配式混凝土高层建筑,还有一些钢结构,他用的外挂板,有的从上海用船运过去,他不知道贵吗,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私有的,他都不嫌贵,那说明什么,他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咱们国家这个成本是只算到了交房阶段,建造阶段,运营是不管的,假如你把产业链一拉通,成本是第一位的,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就是刚才说全产业链。在建造过程当中,全产业链对成本影响最大的就是刘总说的基因改造,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从规划阶段容易把成本降到最好。现在构件不好生产怎么办?提高自动化,也就是我们董事长说的项目,我们的一套模具控制在周转200次左右,有特殊的几个产品,他总的重复周期接近2000次,我需要做好几套模具才能满足他们工期,假如把工厂规划的更好,今后我可能一套模具2000次都生产他的产品,成本自然就降下去了。施工阶段刚才算了一个数,现浇改装配,现场的作业人员降了100多人。这些人怎么算工费?现在怎么报价?大多数人没有干过装配,还有工程指挥人员,管理不到位,老停工,最后怎么办?他说反正我也没有干过,我赔了是不行的,我一定要把这个成本想好,所以就用传统的思维报价,最后给业主讲,你看我这个有多困难多困难。事实上还有很大的下降潜力,把这些地方都做好了,再加上我们做一些免除套筒灌浆的工作,做瓷板反打永久装饰的功能,这样做下来,我相信装配式跟现浇比,即使到施工阶段算账也不会增加很多成本。有的地方可能通过良好规划,会比你原来的现浇方案还要低。拿深圳长圳项目说,一投标降低一大块成本,北京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这说明了什么?就是装配式建筑加EPC,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进去以后,咱们这个行业才可能在成本上有优势。假如说以租带售的模式大量推广,开发企业就有动力了,所以我想说成本高低这个问题没有谁对谁错,降低成本就是要业内人士想更多的主意,而且品质不能降。

刘慧

跨界思维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要求我们团队,我说你不要思考行业内的对标,你去思考整个行业终极产品形态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倒推对你自己的要求,只有这种完全的改变思维模式才可以有一条路。

武振

是这样的,一体化实际是成本下降价值挖掘重要的一个方向,而且设计是重要龙头。赵院长是专家,也请谈谈想法。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 赵智勇

赵智勇

刘总说的我深有同感,新的市场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设计院的角度来讲,一个设计师不仅要懂传统的建筑结构,还要有装配式建筑技术,涉及到精装的,从成本的角度说还要懂一点施工,所以说行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行业要想做到质量可控,就需要从头抓起,但是往往具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一个回迁房的项目通过政策的制定开发,怎么将他理顺成标准化,符合装配式技术特性的定位?从项目最前端的定位到项目最后端,我们需要从中做出取舍,在适合的阶段抓住方向,并合理的运用相关技术。也就是说,对设计院,无论是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越来越多的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型尤其是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重要了。

第三个议题:绿色发展背景下的装配式的探索

武振

赵院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搞设计,要复合型人才,确实是这样。我们下面进入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绿色发展背景下的装配式的探索,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必须要结合国家大的政策氛围,按照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来推进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下面有请北京住总集团结合住总的项目来介绍在绿色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一些好的经验。

朱晓峰

主持人好,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好。刚才也听了咱们各位专家高屋建瓴的演说,深受触动。装配式建筑这几年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政策也在密集出台。作为北京住总集团,可以说,我们对于装配式建筑算是有一种情怀。北京住总集团1983年成立之初,下属“亚洲最大”的装配建筑构件厂——北京市壁板厂,就储备了成熟的生产技术、装配经验和一流人才。1988年建成全国首个18层全装配式大板住宅,是当时最早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形式。后来随着混凝土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及人才的发展,现浇结构取代了大板结构,但是从北京住总集团来说,我们有这样的历史传承和技术累计,我们也一直没有把他遗忘掉。2004年我们又开工建设了建设部钢结构节能示范住宅楼——晨光家园1号楼。包括后来的万科长阳半岛5#实验楼、金域华府2号楼都是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标杆项目。对于这些项目,我们也都在持续做回访,整体反馈非常好。从集团的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强调格局领先,同时重视质量安全。

2015年,住建部正式批准北京住总集团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截止到目前,我们已完成了700余万平米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上已完成150万平米左右,部品生产已达到200多万平米。已经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设计、新型建材部品制造、建筑施工与装饰、物资经营及物业服务产业配套的“一体化”产业布局,能够完全覆盖建筑开发经营、住宅设计、建材与部品制造、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物资经营、物业售后等产业链条所有环节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稳扎稳打,在住宅、工建等领域都有着完善的技术储备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刚才提到的金域华府2号楼,是我们在8度抗震区打造的全国最高的全装配式住宅楼,建设高度79米。还有副中心的职工周转房项目,“瓷板反打”新工艺的应用,使项目外观呈现出传统中国居住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的视觉新表达。可以看到我们对装配式建筑模式一直在进行着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也具备了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对于住总集团,我们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深耕多年,这也是我们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北京住总集团拥有三大板块,一是开发板块,旗下多家公司拥有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开发各类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700万㎡,开发建设保障房项目规模近800万㎡,经营收入突破200亿元,近年来在城镇区域综合开发、专业地产开发、资产运营与物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位居全国地产百强行列。

第二个是我们的施工板块,这个板块除了涉及房建领域,我们还涉及了地铁、轨道交通,还有市政、道桥等。还包括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冬奥高速施工建设,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我们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基基础、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建筑装修装饰一级资质。另外一个板块就是我们的生产板块,包括刚才说的产业化基地、设计院都包含在这个板块里。可以看到,目前北京住总集团已经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设计、新型建材部品制造、建筑施工与装饰、物资经营及物业服务产业配套的“一体化”产业布局,能够完全覆盖建筑开发经营、住宅设计、建材与部品制造、建筑施工、装饰装修、物资经营、物业售后等产业链条所有环节与建筑全生命周期。

在建筑节能领域,北京住总集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我们拥有自己的节能研究团队及技术开发中心,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的研究。从最早09年的时候,我们做惠新西街老旧城区改造,备受关注,为后期整个北京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随后,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我们又选择比较典型的建筑做了75%节能的改造及探索,通过这样的实践,节省了大量的供暖费用,最后的满意度也非常高。后期在2015年和2016年我们也做了很多超低能耗的探索和实践。建成了北京市首例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并获得了包括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认证、德国能源署被动房认证在内的5项国内外认证。目前,我们在天津武清也在建一个超低能耗项目,将达到最高级别的德国被动房研究所认证,目前施工正在进行中,这也是近期我们的一个重点工作。另外,我们在今年计划将开展产能建筑的实践,即在超低能耗被动房的基础上,把建筑能耗再向前推进一步,让建筑产生能量。

以上就是北京住总集团在装配式建筑节能领域做的探索和实践,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武振

刚才朱总充满情怀,回顾了咱们住总的发展历程,最早是做大板结构,近期在装配式建筑方面也做了很多很好的探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请院长再来介绍一下。

赵志勇

刚才朱总也介绍了,我们集团分为三大板块,从开发到施工到第三个板块的服务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之前各位专家尤其是王总也提到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背景、发展的意义以及咱们实施的路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全产业链的建造方式是一个适合装配式建筑的方式。北京住总集团拥有开发单位、设计单位、设计研发单位、生产单位、PC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相当于先天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够实施全产业链。但比较遗憾的是,咱们EPC这个方式目前尚在论证执行层面,我们也非常希望并且特别踊跃的投入到北京市的EPC实践当中来。对于我们绿色发展的背景,王总提的特别全面了,我们从高速的发展转移到了高质量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目前有它各种各样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种全新的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有非常强的一些优势,在将来会越来越多的展现。目前,所有这些建造的方式是一个革命性的方式,但是终归作为一个房子,他是要给人住的,他是要提升人的居住感受,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从建筑方式的转型升级转化到提升人们居住感受升级的上面来。装配式建筑本身的建造方式,我们刚才提到了,能够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我们大量减少垃圾的排放,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绿色建筑的条件了。并且装配式建筑技术质量上跟原来咱们传统的现浇建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年,从我们设计院来讲,我们也在绿色建筑领域内持续进行探索,依靠设计院的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绿建中心、超低能耗被动房中心、产业研究和布局中心一同积极探索装配式建筑如何继续向前走,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我们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被动房建筑的结合,将装配式建筑更多的应用于海绵城市、智慧社区,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不光是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行业的转型,新技术的应用最终能让老百姓拿到一个更舒适、质量更好的居住之所。

还有包括现在的内装工业化技术,都是对老百姓来说,最显而易见,最有感触,最有获得感的技术。装配式建筑最终目标是行业的升级,这项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们将来,利用集团全产业链的优势继续往前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我们争取把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的前沿技术进行整合和综合,争取充分利用装配式建筑种种的优势,我们非常看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更希望跟各位嘉宾多交流,在装配式建筑本身以及装配式建筑与相关技术的结合上多做努力。

武振

好,刚才赵院长对住总相关业务、工作以及技术探索进行了介绍,咱们今天下午这个访谈更重要是大家介绍各自企业发展的情况,我们的技术优势,使大家互相了解,进一步沟通交流。请王总介绍一下。

王春雷

装配式在咱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听了各位的介绍,从不同的侧面也深受启发,特别是刚才刘慧刘总介绍,他给我启发在哪儿,就是新的东西得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组织方式,新的管理方式,更得用新的,结合互联网信息时代新的手段和新的模式。装配式我们首先提出一个口号“预制梦想,装配未来”,未来是美好的,美好的就是要创新,我感觉装配式如果健康持续的发展的更好更持久,得有创新的思路,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的管理方式,创新的生产方式,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就是要综合集成资源、方式转换,集合成一种新的模式,这样对于装配式这项方兴未艾的新事业推动才是有利的,走的才能够更加的健康更加的有质量。

第四个议题:工业化智能信息平台的应用

武振

刚才王总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想法,提到四个方式的创新。下面进入到第四个议题,第四个议题是工业化智能信息平台的应用,中国二十二冶,是一个综合大型的企业集团。那近年来二十二冶在智能化、信息化在装配式建筑应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请刘总结合这个专题沟通一下。

刘瑄

主持人好,各位专家下午好。建筑的建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有上千年的历史,我想讲的是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咱们胡总更有说服力,我这里有些班门弄斧了。

前年国资委搞了一次工业化的论坛,我做了一次报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详细的了解了一下工业化,对工业化的一个进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早我们造飞机和轮船的时候,都是纯手工制作的,随意选定在水边上或陆地上的一个固定地点,去用手工打造飞机或者是轮船,这是最初始的阶段,后来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的时候,飞机和轮船制作,基本上就是在专门的工厂里面完成,但是这种工厂的制作有了工厂的概念,就是飞机制作和轮船制作工厂,但所有的工序和部件都是在一个工厂当中去来完成的,这个阶段基本上是这样的。那么进入了现代化这个进程,我们看到了制作飞机和轮船的时候,就出现了模块化组装的概念,它们就实现了模块化的生产。像波音飞机是在中国建造的,这个就是要求的数字化,我们都在说是互联网+,就是加什么,其实加的是工业制造,加的是数字化。当C919大飞机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对这个飞机都有一些异议,说这个不是中国制造的,因为他的众多部件来自不同的地方,说这样话的人我觉得就没有进行工业化这一种思考,如果思考了就会理解,像C919系统设计、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执行、厂家技术上的沟通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就是借助于工业化制造来完成的,虽然飞机的零部件可能来自全世界,但是工艺标准和技术参数都是来自我们国家的飞机设计团队和我们的要求。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建筑行业,建筑行业我觉得现在是最原始了,虽说有一些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利用了诸如大型吊车等机械设备和工具,但我觉得还是处于就像造飞机和轮船的第一阶段纯手工制造阶段,现在现浇的工程基本上是这样的。

这几年提出来的,就是说是装配式建筑也好、住宅产业化也好,提出了PC构件的概念,才把PC构件引入了工厂化制造概念,就是将建筑施工挪到工厂内来完成,同理,诸如钢结构构件其实在早些年就实现了工厂化制造,还有功能性的轻质墙板材料和其他的装饰装修材料部品部件已经进入工厂化的制造,这其实我们走到了第二个阶段,进入了工厂化制造。

虽然我们在建筑方面已经初步实现了工厂化制造,但我们现在离工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就是说我们想从工厂化制造进入工业化制造,我们就需要利用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利用智能化,我们就得思考互联网+什么,就是加工业化制造,加智能化制造,从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来说一下,刚才跟刘总说到的了设计,我想我们建筑工业化首先就是要实现工业化设计,现在我们就缺少这方面的发展,什么是工业化设计,我理解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施工图纸方面工业化设计,特别是建筑各类部品部件的拆分设计,这是实现工业化设计的基础。

第二方面就是制造工业的设计,你像苹果公司的他的设计是在美国,其实他是把整个制造工艺都设计出来了,然后推向工厂,推向代工工厂去做。我们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人员和生产制造、现场安装人员怎么结合起来,做出来的产品能够适合于加工,适合于制造,适合于安装。那就需要我们来完善配套的部品部件的标准化包括尺寸、参数、制作、施工等全套的工业化标准,同设计图纸一同服务于全生命周期的过程。

其实问题是在于此,我现在说的建筑工业化设计,缺的就是这一部分。就是说我对于一个pc构件来说,钢筋怎么去做,模板是需要什么样的模板,怎么去做,在什么地方预留孔洞,如果你把这个制造工艺做完了并且和产品制作图纸配套下发的话,那么我们这个产品北京做完了,深圳要用这个东西直接推到深圳,深圳就可以做,任何一个地方、工厂都可以做,也实现了建筑部品代工制作了。

另外,还有一个集合的问题,像C919他可以把全世界的东西放在一块,那就是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建筑也是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一个小的部分都要有统一的标准,比如,一个材料的标准或者是一个部品部件的标准,就像一个阀门,如果阀门的外形尺寸不一样的话,就会带动与之相关的部品部件就要来回变化,管道的长度会变化,这就要求对这些相关联的部品部件制定标准集合。对于装配式建筑也是一样的,同一个结构类型的装配式建筑,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化集合来适应和服务整个建筑。

这就是我对工业化智能建造的理解,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来打造这个体系平台,来实现从设计工业化、制造智能化以及管理信息化全方位的智能工业化建造系统。

另外我也借此机会,把二十二冶的情况介绍一下。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拥有打造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优势,我们有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甲级设计院、有机械电气施工一级资质,有设备生产的精密锻造公司,拥有房屋建筑和冶炼的双特级资质,还拥有年产50万吨的钢结构制作基地,年产18万立的PC构件生产基地,还有六个土建及专业施工单位,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全产业链服务企业。

对于装配式建筑现在我们主要有三个主打成熟的产品体系,一是在高烈度区装配式剪力墙后浇段内搭接连接体系产品,抗震烈度可满足8度设防,这种连接体系具有安装快捷,可实现装配式施工三天一层的施工速度,质量直观可控,竖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后浇完成施工工艺简单,节约套筒、降低成本,大量节约了竖向连接的灌浆套筒从而节约了成本等优势,这种体系是我们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2009年开始研发的。此体系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试验和论证,并写入了河北省技术标准。我们也在唐山做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基于以上的工作,我们参加了国家标准的编制,这次二十二冶也向北京市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适用技术,也提出来了,因为我们构件厂也是可以向北京来推广这类产品和技术,在这次住博会上,我也将展示和推出此体系产品。

第二个就是装配式钢-混结构体系产品,是我们同清华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的住宅体系,年初我们也做了示范项目,是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和2017年国家的十三五的重点项目。

这个体系主要做了这么几个突破,一个突破就是在一个建筑立面把垂直力和水平力在算法上分开了,这样的话他可以做到一些柔性的节点,然后钢材大幅度的降低,我们是在刚才说的唐山八度将近九度设防的地方,他钢结构的用量是72公斤,线材的用量是46公斤,如果要是按照钢结构去算,就是按照部节点他可以达到140到150公斤,这个是做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一点是在符合所有现行的设计规范和验收规范的同时,做了一定的创新。

我们这个体系还有一个突破就是把所有的结构放在围护结构里面,就是吊起来柱子是三层的,都带着外围护板,垂直支撑在上面,保温层在上面,里面的轻质隔墙也是上面的,就是说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安装完了结构再安装围护结构,而是全都一同吊装到位。大大提升了安装效率。这种结构装配率可达86%,非常高。还有一个就是室内没有外露钢梁及承重构件,充分实现了钢结构住宅大空间的优势单层400平米的空间内可实现自有分割,真正达到家庭不同阶段人员组合对居住户型需求的百年建筑的要求。

第三个产品就是低能耗建筑,第能耗建筑我们也是钢结构装配式的建筑。

另外一个就是我说的工业化,因为我们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专业比较齐全,如何把每一个制造厂能够为工业化这一个链条能够打造起来,就是说我们借助了设计这些整个链条装起来就是考虑到了能够工业化,把每一个分配给大家,谁去做什么谁去做什么,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我来怎么结合,有这样的条件和优势,所以我们这在建设和完善工业化平台。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武振

刘总代表二十二冶介绍了企业的情况,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技术优势,我看您最早是从产业的角度入手,然后提出工业化的手段,然后拓展到集成创新,而且提出几个新的体系,您的一些新体系以及一些深入探索和研究,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来展示一下。如果您这边有兴趣,包括在座的其他企业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与我们中心开展合作,把您企业好的技术更好的推广出去。看看其他的专家结合这个问题来谈谈好的想法。

刘慧

刚刚二十二冶刘瑄总提出了很多技术性的建议,但是我对工业化智能信息平台比较感兴趣,想看看是什么样的技术路径。

刘瑄

我是这么来做的,就是怎么去做工厂,我们完成了工业化设计的环节,就直接将工业化设计图纸及参数直接输送到智慧工厂管理系统之中,比如,我做一个模具,做完了以后那我直接传送到工厂的机器上去,拆分,打孔,这样的话才能够做成智慧工厂,才可以做到差异性的一些产品。如果你要是做大众的话你必须得保证,你要降成本,才能拥有发展的前提。在未来发展中,要降成本建设智慧化工厂,只有这么做才可以。

刘慧

我们现在探讨很多,比如说波音、航母,越大的组件他组装的次数是越少的,大概几次就装完了,但是这个里面设计到一个,一个是设计研发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加组装,因为我们在探讨这个行业,我们觉得我们这个行业跟电动汽车这类行业很相似,比如说电动汽车他是把传统的,传统也可以造车,那我们也造房子,但是是用新的方式造,那天就看未来汽车他们就在说,他说他觉得这件事情做起来最困难的点在于供应链的管理。

刘瑄

所以一个部件,一个阀门等在用的时候,在设计人眼里面应该是一个组库,可是我们中国的阀门企业不去做成这个组库,然后是围着你去做,所有的这些链条上的东西都要为这种的工业化,这种集成化去做工作,和一些协会去做这些标准的工作以后,这才能够最终打造成工业化的集成,要不然打造不成。

刘慧

其实产业还不够完善,需要大家一起的努力,教育行业然后完善这个行业。

杨思忠

我简单说一下,因为从2012年我第一次到二十二冶工厂去考察,那时候你们生产线正在建设,好像是快而居的,去年你们要进北京的时候,我代表协会到你们工厂考察,确确实实你们是想进北京,当时看了给北京干一些样品。我还看了一些展示品,房屋的样板间,包括在外面做的示范工程构件。实际上我在想一个问题,您们地处唐山地区,这个结构安全性考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你们的体系,我当时想,我没有验证,就是墙体大开间施工的可行性,现在的套筒体系受困于今后开间能否大幅度提升。您的体系,包括我们的空心剪力墙结构,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可以大幅度的压缩工期。再一个就要算成本,当时看了您们很多墙体,包括钢结构、混合结构,你们做了很多工作,因为我毕竟只是从外观看,所以我想你们申请到北京市来推广,可以在北京市这个大舞台示范观察。从小规模的示范到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假如工期能够缩短,成本能降下来,我想这个对北方的市场是很好的。

武振

是这样的,构件如何保证质量,如何保证构件与技术体系对上是很关键的。

杨思忠

最需要的就是二十二冶也好,住总也好,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国有企业,他是有责任的,他干这个不会跑偏,北京市场不用担心。

武振

好,国企是有国企的责任。那好,非常感谢各位专家按照之前的议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咱们今天下午一共讨论了四个题,结合四个议题各位老总专家也都发表了真知灼见,达到了预期讨论的效果,各位专家从发展趋势、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激励政策、企业引导等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沟通了这些想法,很多想法实际上非常具有操作性,从我个人角度我也感觉受益匪浅。而且我看到企业之间相互的交流也达到了思想碰撞、理论交流、相互借鉴的目的,应该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交流很充分,有很好的效果。

下一步,希望在座的各位企业老总和专家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发挥自身优势,我们也希望咱们也看到装配式发展的机遇,抓好质量,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今天下午讨论结束,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老总的配合。

文章来源: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责编;书予

微信公众号:xuebim
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研究建筑新技术,汇集建筑前沿信息!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赞(0) 打赏
BIM建筑网 » 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BIM建筑网,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

关注建筑新动态,分享建筑新技术

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扫码登录

微信「关注」,快捷登录
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
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用户许可协议》
账号登录 | 其他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账号登录注册